第A16版:江苏文脉

拿上古代备考指南 赶考咯

扫码看 文脉君说

考生入场 《庆余年第二季》截图

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最近《庆余年第二季》的热度一直不减,小范大人刚进职场就遇到难题:监考春闱。

我们都知道,“春闱”是科举中的会试,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跋山涉水,只求能在这场人生大考中金榜题名。

那么,历史上的科考到底是怎样的?不妨跟着文脉君,拿上这份“高考”备考指南,一起去赶考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张文颖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除署名外)

1

进京赶考,此“京”是南京?

看古装剧时,你一定经常听到“进京赶考”这个词。其实,要去京城的考试在整个科举流程中已经是后半段了,前面还有县试、府试、乡试等多重“关卡”。

对于清代江南地区的考生来说,进京赶考中的“京”就是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正是举行乡试的考场。来江南贡院考试的人有多少?《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家训史》中有一组数据:最多时达到2万余人。

赶考中的“赶”在那个时代也实在贴切,毕竟考点就那么几个,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路上花费的时间短则十几天长到几个月。考生们还得结合目的地交通状况分析,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到南京赶考,有不少人选择水路。《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吴梅》提到,清末戏曲理论家、教育家、诗词曲作家,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吴梅正是乘船而来。

1902年的秋天,吴梅与好友盛德镕、高祖同等八人结伴,一起前往南京,参加江南补行庚子、辛丑并科乡试。

一路上吴梅意气风发信心十足,写下两首《胥江晓发》:“估客帆樯十里,于中著一举子。同看席帽离身,谁是姓名挂齿。”“蛰龙伫听风雷,多少鹦鹉秀才。秋晚芙蓉江上,一枝高倚云栽。”路上,他还登临焦山,凭吊古人。

苏州离南京不远,水路畅通也没什么风浪,吴梅的赶考路很轻松。要是距离远,可没这么容易,有钱人家自然可以坐车乘船,穷苦书生就得靠两条腿了。

好在朝廷对会试的学生有优待,要么资金补助,要么发放“火牌”。所谓“火牌”,其实有点像后来的介绍信,有了它,考生们可以到沿途驿站乘坐“公务车”,省些腿脚也更安全。

2

“特种兵”式考试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王韬》中记载,江南乡试分三场进行,以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为正场,考生于每场正场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考试要熬几天,只带文具可不够,衣食用具都得准备好。《江苏文库·精华编》收录的《孽海花》里,详细描写了考生的装备——“一个竹考篮、一个小藤箱……见藤箱里放的是书籍和鸡鸣炉、号帘、墙围、被褥、枕垫、钉锤等。三屉槅考篮里,下层是笔墨、稿纸、挖补刀、浆糊等;中层是些精巧的细点,可口的小肴;上层都是米盐、酱醋、鸡蛋等食料,预备得整整有条,应有尽有。”

江南乡试的考试内容比较固定,第一场考《四书》,用八股文作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考经文五篇;第三场考策问五道,策问涉及经史、时务、政治等。如此考试科目和日程安排,要求考生在考试前后必须以百分之百的精力专注于四书五经和诗文写作。

正如今天老师们总说的那句“考前要回归课本”,科举考试前学子们也得重温经典。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收藏的《四书朱子本义汇参》,堪称中国存世最早的课本读物。

漫漫赶考路上,没事拿出这本“高考宝书”反复熟读,时时刻刻温故知新,成为清代考生的日常。

3

科考吃住行一条龙

一到考试之年,江南贡院旁就热闹非凡。大批来南京的考生和陪考人员,足有数万人。他们在这里吃、在这里住,由此也衍生了一条赶考吃住行产业链。

甘熙《白下琐言》记载:贡院前有卖雀戏者,蓄鸠数头,设高桌,旁列五色纸棋,中设一小木笥,放鸠出,呼曰:开场!鸠以嘴启笥戴假脸绕笥而走……热闹之景可见一斑。

首先说住,秦淮河一带的河房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租住地,这里与学宫、贡院相邻,又地处十里秦淮繁华之地,干什么都方便。

有了安生之所,就可以复习和休息了。考试前后,学生们在住处温习功课,看书累了就去淘点“教辅材料”。当时的南京既是乡试之地,又是印刷业中心,夫子庙、三山街一带到处是书坊,各类选本应有尽有,“真题试卷”自然也是畅销货之一。

借着热乎的“知识点”,约上三两好友侃侃而谈,也是当时学子们的雅事之一。

1630年,太仓人张溥忙里偷闲,召集复社中人,聚会晤谈,声势浩大,史称金陵大会。乡试后,张溥偕陈子龙、周立勋、徐孚远、彭宾等于舟中谈论著作,直至夜分。(《江苏文库·史料编》《江南苏州府太仓州纂修实录册》记录了明代文学家张溥的故事)

陈子龙曾有诗记此情景:“青溪渡口共回船,痛饮流光十二年。纵有凤凰台上月,不堪和泪照江天。自注:忆与天如同举时。”

当然,仅一河之隔的风月之乡,也如梦幻泡影吸引着苦读的学子。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大比之年,冒辟疆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董小宛的名字,侯方域也在这里见到了李香君。

除了学习,科举学子也会为自己祈求好运。袁枚《子不语》记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扬州有个吴姓读书人,“在金陵扶乩,问中否,乩批‘徐步蟾宫’四字。吴大喜,以为馆选之征,及榜发不中。是年解元,乃徐步蟾也。”

福利时间

接~好~运

除了必备物件,科举考试时古代考生还会穿戴各类“涨运”之物,表达“登科”“登第”的美好寓意。

“平步青云”鞋

中国科举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平步青云”鞋,寓意着考生们能够在科举中跨出青云之路。

“五子登科”铜镜

唐宋元明清时期有不少与科举有关的铜镜,铭文有“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状元拜相”“连中三元”等,有的还在铭文周围加饰传统的吉祥图案,丰富了吉祥的内容。

状元及第字斗

在民间信仰中,魁星为北斗七星之首,也是主宰文运之星,因此尤为读书人所崇奉。斗取“魁星点斗”之意,预兆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最后

借小范大人吉言

祝愿大家

拿着智慧库的金钥

带着万卷书的头脑

顶着自信的光环

踏着好运的滑板

一路扬帆起航

驶向那成功彼岸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