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关注

22岁牺牲的抗日航空英烈 父亲至死都在等他回家

英烈亲属联络簿扉页贴上了陈源清烈士的照片,以及他的牺牲经过

陈源清写的《二十年来之回忆录》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供图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与陈辉(中)交谈

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也是抗日航空英烈陈源清生命的终结。6月12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行动正在进行中,现代快报记者跟随馆方工作人员,在深圳拜访了抗日航空英烈陈源清的侄子陈辉。陈辉回忆说:“我的爷爷直到死都不愿意相信他的儿子牺牲了,他一生都在等待儿子回家。”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文 钱念秋/摄

当天,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带了一本英烈亲属联络簿,并在扉页郑重地贴上了陈源清英烈的照片。小小的一本簿子,陈辉格外珍重,他摩挲着大伯的照片,喃喃道:“他和我爸长得一个样子。”

联络簿的扉页除了英烈的照片,还有他的牺牲经过。陈辉一字一句念了出来:陈源清,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1922年11月11日。在空军防空学校通信训练队第五期毕业,历任空军防校通信训练队学兵第一中队第一分队队附,中央防空情报所无线电第一四五分台陆军少尉分台长。1944年11月27日,日机空袭贵州麻尾,陈源清与通信士庄痕正在收发情报,被炸牺牲。

短短一段文字,却凝练了陈源清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本联络簿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对我大伯的认可,我会带给我们家族的所有人看。”据陈辉介绍,不仅自己没有见过大伯,就连自己的父亲也没有见过他的亲哥哥,“我大伯1937年报考的航校,我爸爸1940年才出生。”

陈辉对于大伯最初的印象,源自爷爷陈德楷的描述,“大伯去抗日了,一直是爷爷引以为傲的事情,但他一直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牺牲了。”陈辉说,1944年时,爷爷就得到了儿子牺牲的消息,也拿到了抚恤金,后来,他还收到了由相关部门寄到家里的《二十年来之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写于1944年4月4日,是陈源清在贵州贵阳防空学校教育总队写成,记载了陈源清从出生起求学、参军、作战的经历,“这本回忆录其实有一些遗书的意味,但是我爷爷还是抱有一丝希望,他一直在等儿子回家。直到1976年爷爷临终前,还在叮嘱我爸爸,要继续找,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直到2014年,陈辉的儿子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上找到了陈源清的名字,陈家几代人的等待才有了结果,陈辉用“多年的挂念终于落了地”来形容当时复杂的心情。

今年4月15日,陈辉的父亲陈潜力在看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公布的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后,特地乘坐高铁从湖北省罗田县赶到南京,并带来了陈源清亲笔所写的《二十年来之回忆录》。回忆录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爱国情怀,令人深深动容。陈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从初中开始,就在反复地读这本回忆录,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能读懂其中的爱国情怀,“我记得他最后写了几句话,‘吾辈告知,国兴家兴,国亡家亡’。大伯是为了保家卫国牺牲的,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他,但他是我们整个家族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