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严防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蔓延,打击相关犯罪活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关于将溴啡等46种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的公告》,新增列管4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6月25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全球毒情不断变化,第三代新型毒品蔓延全球。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往往通过化学结构修饰为这类毒品“披上羊皮”。对此,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近年来先行一步,积极创新应用一系列“神器和神技”与毒贩展开无声较量,让新型毒品无处遁形,这无疑值得期待。
科技的迅猛发展难免会被犯罪团伙利用,各种传统毒品被翻新不难预料。此背景下,在对毒品打击治理时,不仅需要一个强硬的态度,还需要“治理”向“智理”转化,包括研发出具有科技含量的“神器”,及时精准识别新型毒品,才可避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可以说,在禁毒工作相当严峻的形势下,尚有一些新型毒品未被发现和识别,就是因为传统毒物分析技术只能在设定范围内筛选目标物,而全球地下毒物实验室却在“推陈出新”。
毒品对人类的危害,不言而喻,可谓拖不起、等不得。
AI技术潜力巨大,有望在禁毒保卫战中及时探查毒品犯罪的隐秘空间,为打击新型毒品提供全新数据维度,并助力新型毒品的管制实现即时化、精准化。
一旦对标国际一流毒物化学研究室,不断提升禁毒科技能力,培育禁毒科技人才,将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转化为打击犯罪的科学之盾、正义之剑,为执法部门和医疗机构争取最佳打击和救助时间,无论多新的毒品都会无处可逃。
贵州 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