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闻名世界,影响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和生活。其中,纹章瓷是独属于欧美上层精英的“私人定制”奢侈品,见证了中外文明交流,记录了中国瓷器贸易的辉煌历史。6月30日,由扬州博物馆、广州博物馆主办的“广州定制——广州博物馆藏清代中国外销纹章瓷展”在扬州博物馆开展。110件(套)纹章瓷精品,向参观者展示丰富多彩的纹章瓷装饰艺术,讲述跌宕起伏的远洋贸易故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潇 文/摄
来看牛顿家族的纹章瓷餐盘
走进展厅,色彩丰富、器型多变的纹章瓷让人目不暇接,而这些瓷器的共同点就是都绘制了家族纹章。
展览中,有一件清乾隆时期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盘尤为特别,它是牛顿家族定制的纹章瓷。牛顿出生在平民家庭,因巨大的科学成就闻名于世,1705年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成为获得爵位的第一位科学家,并于同年获得纹章的使用权。牛顿声称与格洛斯特郡准男爵约翰·牛顿同宗,因此也采用了这位准男爵家族的纹章。现代快报记者看到,牛顿家族的纹章相对比较简单,是黑底的盾牌上绘两条交叉的胫骨。
广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刘斌告诉记者,由于牛顿终身未婚没有子嗣,这个餐盘是其他支系的牛顿家族成员定制。“这是一位牛顿家族男性成员与艾琳(Alleyne)家族联姻时定制的餐盘。”据刘斌介绍,这个餐盘是1745年巴巴多斯岛主法官雷诺·艾琳的孙女定制,这个家族专营制糖,家境殷实。
来自中国的“高端定制”瓷器
“此次展出的纹章瓷是中国外销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斌告诉记者,瓷器发明于中国,大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陶瓷就作为特产随丝绸输往国外,“根据考古发掘,连非洲也发现了中国外销的瓷器。”
17世纪,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海上航线和贸易模式建立,中国瓷器在海外畅销。轻薄雅观的中国瓷器获得了欧洲贵族的追捧。为了彰显身份和财力,贵族不再满足于普通的瓷器。据刘斌介绍,从17世纪开始,西方贵族开始在中国定制纹章瓷。到了18世纪,纹章瓷几乎风靡整个欧洲。它的出现引领了欧洲崭新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情趣,并成为尊贵地位和精致生活的标志。
纹章瓷外观精美、价格高昂,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定制”奢侈品。据刘斌介绍,纹章瓷的订购成本是东印度公司大宗贸易瓷的5至25倍。比如,英国奥奇欧佛家族于1740年和1743年前后两次定制了至少120件餐盘和34件大盘,平均每件成本高达1英镑,是普通纹章瓷定制成本的10倍,是大宗日用瓷器制作成本的近百倍。资料显示,鸦片战争前,1英镑可以兑换3两白银,而清代七品官员的俸禄为每年45两银子。
新生产模式催生广州彩瓷
私人定制细节繁琐,最初只是贸易公司的“员工福利”。在丰厚收益驱动下,贸易公司的高管或者船员们开始做起了“代购”的业务。当时,一位欧洲的“金主”想要定制中国烧制的纹章瓷,首先需要绘制有纹章的底图,交给贸易公司的船员。
广州是当时唯一对“西洋客商”开放的东方大港。欧洲商船带着这些订单陆续抵达广州黄埔港,船员将这些底图交给瓷器代理商进行生产。纹章瓷订单,从下订到烧制完成,再到送达欧洲买家手中,长则需要两三年,短的也需要一年多,因此这些瓷器更加珍贵。
据刘斌介绍,纹章瓷订单一开始是交给景德镇制作。《景德镇陶录》有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洋鬼子载市。”后来,为了沟通方便、降低成本,纹章瓷形成了新的生产模式,在欧洲船员们到来之前,就在景德镇烧制素面瓷器然后运到广州,再根据欧洲客商的需求,在素瓷坯上加以彩绘,经过700℃至750℃烘烤而成,这也就形成了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品种——广州彩瓷。2008年,广州彩瓷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什么是家族纹章?
“家族纹章在欧洲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英国还有专门的纹章院,负责管理贵族的家族纹章。”刘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起初,纹章被广泛印制在盾牌、罩袍、马衣和旗帜上,用于区分战场和竞技场中身穿盔甲的不同身份的战斗人员,主要作用在于识别身份。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纹章逐步从表示世袭性质的个人识别体系中拓展出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语言和规范法则的学科。因纹章兼具身份象征和艺术装饰的特点,欧洲贵族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设施和私人器物之上。
纹章一般由盾牌和盾牌上方的头盔、盔饰、披幔和饰环组成。盾牌是纹章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余则为纹章的附属装饰物。贵族纹章的盾牌上方饰有不同级别的冠冕,盾牌左右两侧还可用护像做装饰。写在飘带上的家族箴言,则通常放置在纹章的下方或上方。总之,纹章构成越复杂,表明其持有者的地位和家世越显赫。
纹章对持有人的性别、婚姻、子嗣、爵位和授勋情况都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展现和表达体系。纹章中所采用的图记或寓意物也常常体现持有人的自身喜好及经历。通过纹章可追溯一个或多个家族的起源、信仰、重大事件等信息,继而体现一个时代和地区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