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大江苏

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专题展走进广东

许包野烈士“同学录”首次展出

许包野中学时的同学录

展览现场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图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6月30日,“雨花侨魂——雨花英烈事迹展”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起义纪念馆)举办,首次集中展示广东籍、侨界及有海外经历的雨花英烈群体的革命事迹。此次展览首次展出了许包野烈士同学录、许包野的弟弟从新加坡寄给大嫂叶雁苹的“侨批”等史料。

雨花英烈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其中有数十人为广东籍或在广东战斗、工作过,也有多位雨花英烈有华侨的身份及海外经历。本次展览以专题+基本陈列的形式,共展出3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迹、100余件珍贵的文物史料、各类历史照片150余幅。

其中,许包野烈士的中学同学录和许包野弟弟寄给嫂子叶雁苹的“侨批”是首次展出。广东汕头澄海籍的许包野烈士,出生于泰国华侨富商家庭,是侨界雨花英烈之中的典型人物。许包野,原名许鸿藻,7岁时被父亲送回国内读书,从家乡许氏宗祠兴办的学塾起步,历经澄海凤山小学、澄海县立中学,最后踏上了异国留学、追求真理的道路。本次展览展出了澄海中学建校第一届同学录:在“许鸿藻”一栏中,也记载了他启蒙学校校名“明序学校”。本次展览中展出了1955年许包野的弟弟从新加坡寄给叶雁苹的“侨批”原件,并且在现场依据许包野故居实景,设置了“半个世纪等待”的场景复原。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洪灵菲烈士的代表作之一——长篇自传体小说《转变》。出生于广东潮州的洪灵菲,是享有盛名的进步作家。该作品是他流亡香港、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等地之后写成的,艺术地再现了洪灵菲年轻时踏入革命道路的历程,描述了北伐战争时期广州城里火热的革命氛围。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雨花英烈中有多位是从黄埔军校走出的。邓演达烈士曾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教育长,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为黄埔军校建校作出过贡献;顾浚烈士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曾经在欧洲留学多年,在求学海外时向旅欧党组织靠拢。

多位雨花英烈曾在广东留下革命足迹。恽代英烈士是广州起义领导者之一,他创办和主编的《中国青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

本次展览由中国侨联指导,江苏省侨联、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将持续两个月,其间将在广州多地举行多场配套宣讲和社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