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七场。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潘国强围绕“实干争先,以‘三个名城’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作主发布。扬州市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好长江大运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等方面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韩秋
牢记嘱托 全力打造“六个好地方”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潘国强介绍,三年多来,扬州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三个名城”建设,全力打造“六个好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达742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全国城市前20。
扬州全力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优化布局“6群13链”产业体系,高端装备产业入围全国百强产业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启动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布局域外创新中心11个,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扬州)专项母基金在全省率先完成注册设立。
全力打造协同发展、城乡融合的“好地方”,主动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国省重大战略,加快实施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和水利工程,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73%。
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美丽宜居的“好地方”,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国家二级标准,长江扬州段水质达Ⅱ类,2023年扬州获得“净塑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
全力打造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好地方”,连续23年制定实施民生“1号文件”,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5%以上,入选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连续10年缩小。
全力打造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好地方”,先后荣获“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世界级城市名片,“听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扬州成为文化旅游城市“顶流”,2023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首次突破1亿,创历史新高。
全力打造治理高效、活力彰显的“好地方”,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9%以上。
聚焦“三个名城”建设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下一步,扬州将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名城”建设,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扬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是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着眼服务支撑全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强市建设,致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打造“策源地”,建强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国汽轻量化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围绕打造“新高地”,系统推动“613”产业集群发展,持续推进数控成形机床、船舶海工、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跻身全国领先行列,加快推动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地方特色。围绕打造“先行地”,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协同抓好经济、科技、教育、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扬州集聚、配置、增值。
二是聚焦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打造文旅融合共兴新样板。依托扬州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旅产业补链强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积极探索人文经济学的扬州实践。立足“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全力打响“来扬州,行大运”和“扬州最中国”旅游品牌,打造特色鲜明、四季旺游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立足“文化繁荣、文旅共兴”,全力推动城市旅游向城市度假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加快创成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立足“业态融合、充满活力”,放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效应,丰富研学游、美食游、体育游、康养游等旅游新模式,更好满足游客多元化、多样化旅游需求。
三是聚焦生态宜居名城建设,形成美丽扬州建设新风貌。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围绕“打造美丽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全力建设城乡协调、风景秀丽、人民幸福、充满活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着力展现城乡协调之美,大力推动沿江沿河联动发展、城市乡村协调并进,优化市域综合交通布局,使生态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相得益彰。着力展现自然生态之美,更大力度推进“蔚蓝扬州”“水美扬州”“净土扬州”建设,系统推进“一山一策”“一湖一策”,全面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着力展现幸福生活之美,每年打造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方面的标杆样板,更大力度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深化改革,赋能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潘国强介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扬州围绕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涌现出不少改革亮点。
一是破立并举,焕发现代产业新动能。着力在“优化、协同、整合”上下功夫、出实招:“优化”,调整布局“613”产业体系,2023年6大主导产业集群总产值达6400亿元;“协同”,推动各县市区按照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分工协作开展产业人才“双招双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800个;“整合”就是全面推进“一区多园”“园中园”“特色园”建设,建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二是持续推进,释放生产要素新活力。新调整组建大数据集团、文旅集团、产投集团等8家市属国资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目前已备案22家;连续11年制定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号文件”,让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三是开放合作,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今年中欧智能制造产业园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推进跨境电商“三大中心”建设,2023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25%,预计今年上半年达30%;预计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9%以上。
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
扬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潘学元介绍,扬州将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
一是大力实施“三项工程”,持续夯实创新基础。到2025年,创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8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53%和42%;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氢能储能、元宇宙、零碳负碳等未来产业。
二是引培壮大“三类资源”,持续激发创新活力。滚动培育建设10个企业创新联合体,共建5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0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达800家。
三是做实做优“三类载体平台”建设,持续释放创新潜能。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航空工业集团、长三角转化中心等大院大所的对接联系,布局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试生产、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数突破40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四有”覆盖率大幅提升。
布局航空产业,低空经济蓄势“起飞”
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陆安亚介绍,扬州将航空产业作为全市13条新兴产业链“第一链”,初步形成“材料—零部件—组件—系统件—整机”产业链条,正多元发展“科研、制造、低空、临空”等特色园区板块。6月21日,扬州市获批设立江苏航空航天(扬州)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16亿元,是首批唯一一只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专项基金。
到2026年,全市形成以低空科创制造为核心、以低空检测应用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实施航空产业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深化与中航工业等央企合作,高标准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全力推动扬州泰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高邮高新区通用机场等项目。实施航空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充分发挥扬州航空航天产业专项基金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在低空经济、国产民机、商业航天等领域,引育一批创新性强、成长性高的产业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
力争培育2—3个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
扬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钱峰介绍,近年来,扬州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23年全市工业开票销售达8212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0.3%。省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数三年增长10.1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较“十三五”末增长8%。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各1个。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在“新”上求突破,努力打造产业新优势、培育企业新动能。系统推动“613”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培育2—3个规模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达1万亿。另一方面,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产业发展质态质效。出台奖补资金、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设备更新。“点线面”结合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降低10%。
两个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宜居“好地方”
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安朝介绍,扬州将从打造美丽环境、创造美好生活两个维度着手,全力建设城乡协调、风景秀丽、人民幸福、充满活力的生态宜居名城。
在打造美丽环境方面,扬州将持续厚植绿色底色,更大力度推进“蔚蓝扬州”“水美扬州”“净土扬州”建设,更高标准推动“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在建成并免费开放310个城市公园的基础上,每年新建提升城市公园20个以上、城市绿地100万平米以上,到2025年底,口袋公园步行5分钟全覆盖,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在40%以上。
在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着力把“扬州居”的内涵挖得更深,全力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提升物业服务整体水平;到2025年底,再改造老旧小区260万平米以上;完善“租、售、改、补”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建设文化旅游名城,让城市更出圈
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玲春介绍,近年来,扬州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既有古城古韵又有新貌新颜,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一是以政策赋能,让发展有增量更有质量。出台了《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明确了“国际文旅名城”的发展定位。
二是以场景赋能,让游客变常客、流量变增量。实施“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利用古典园林、古建老宅等场景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提供“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全新体验。提升古运河水上游览线文化内涵,构建“白+黑”“食+住”“陆+水”产品体系。
三是以品牌赋能,让城市出圈更出彩。将着力打造“四季旺游”活动品牌,精心办好“烟花三月下扬州”“亲子研学‘夏’扬州”“二分明月‘艺’扬州”“冬游扬州‘食’‘泉’十美”等文旅促消费活动,让四季皆可游,处处是场景。将着力打造“微笑扬州”服务品牌,切实把游客愿望清单变成服务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