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俊达
(曾用名:钱鹏)
四次入展中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两次获最高奖。省级展览获奖参展众多。2016年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展览,也是第一个80后书画家在省馆举办个展,四天的展览有四千多人来现场参观,几十万粉丝通过网络观赏作品,广受好评。2017年受邀在新华报业集团成功举办个展,也是第一个80后艺术家受邀个展,作品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2018年六幅画作为初中语文教材封面出版发行千万册,影响深远。
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政协特聘画家,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师,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由十竹斋画院主办的“满目香风——钱俊达精品画展”于2024年7月9日在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101号十竹斋人文空间启幕!展览精选钱俊达先生花鸟精品五十余幅,他的作品清雅脱俗,既实现了文人画的诗意追求,又达到了院体画的精工雅致。不仅是一场书画艺术的盛宴,更是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探索。
工笔花鸟画自唐代发展以来,历经五代、两宋、元明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绘画技法经过了发展、成熟、鼎盛和衰弱的时期。如今,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及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方式的改变,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呈现出繁荣多样、百家争鸣的态势。众多艺术家或挖掘传统,或借鉴西方,或取材民间,在绘画技法、绘画材料、表现方式、色彩运用等方面丰富了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与表现,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钱俊达尤擅花鸟画。面目多样,这得益于他对前人优秀作品的潜心钻研,从近代大家潘天寿切入,上追扬州八怪,青藤、白阳直至宋元。更得益于他不断深入自然中去观察、体味,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钱俊达也贯彻了中国画传统的“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的学习方法,常年辗转于各地写生,在每一次写生的过程中,在物象与思想碰撞的时刻,其思想都会得到升华,并在写生中慢慢体悟自然的美感,领悟自然的生命力。
色彩是绘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中国工笔画也不例外。南朝谢赫的著作《画品》中的“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在“六法”中,“随类赋彩”提出了设色的方法。现代著名画家和教育家潘天寿也曾经说过:“色凭目显,无目即无色;色为目赏,不为目赏,亦无色也。故盲子无色,色盲者无色,不为吾人眼目所着意者,亦无色。”潘天寿的观点表达了色彩的重要性,中国画中的色彩并不拘泥于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和光线对物象的影响,而超越纯视觉的感受,达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效果。在钱俊达的绘画作品中,他有意对个人主观情感化的色块进行安排,根据需要来赋彩,以客观的对象为基础,凭借自己多年的色彩经验积累,不满足于单纯的自然色彩的美,而是建立自己对色彩感受引发出来的“因情赋彩”。这源于他对物象特征与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以及娴熟的艺术技巧,从而出色地传达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及内在精神。
钱俊达的花鸟画达到了工笔与写意技法的高度和谐统一,他的作品不仅继承花鸟画的写意精神,还实现了现代意识与当代文化观念的有效衔接。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论,这就与西方古典绘画以摹写自然为目标的路线分道扬镳,推动中国绘画开始沿着“写意”的方向延伸。工笔画中的“写意性”指的是画家通过观察自然中的物象,在感知、理解物体的特征之后进行创作,不囿于自然物象的完全真实,而是融合了画家对物象的理解和体悟,表达画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钱俊达的工笔花鸟画构图简练清拔,在笔法和用色上,不满足于传统工笔花鸟细细描摹、三矾九染的绘画方式,而是另辟蹊径,给背景铺陈设色,主体绘画过程也大胆采用撞墨、撞色、积水、积色法,使作品在工整中又不缺乏写意的灵秀和洒脱,带有细腻灵动和铺陈设色的畅快感。他的工笔花鸟画呈现了写意画的自由和洒脱,不脱离于物象本身的严谨性,又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象的简单模仿,是在原有造型基础上的创作,并融入他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取向,从而做到在整体意境上的协调统一。
钱俊达的工笔花鸟画在题材、线条、色彩、技法方面展示了其独到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清致而有骨气,工笔与写意达到高度和谐。更是构图简练,设色典雅清新,有清幽、静谧、恬淡的意境,实现了文人画的诗意追求和院体画的精工雅致,达到融合和统一,展现了独特的表现方式。他对于传统的理解不拘泥于表面,注重精神的体悟与沟通,形成了具有传统意义又不失现代性的绘画风格。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