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九场。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明康围绕“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主发布。盐城市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围绕试点建设(近)零碳产业园、打造综合能源保障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千亿级台阶
张明康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800万盐阜儿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强富美高”宏伟蓝图,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跨越赶超为追求,坚决扛起地域大市、人口大市的责任担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是经济发展步伐稳,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从2014年到2023年,全市经济总量连跨4个千亿台阶,达到7404亿元,位列全国所有大中城市第38位。近三年加大政策集成力度,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与经营主体共渡难关、共克时艰,经济增速始终稳定在6%左右。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成为全省第6家工业总量过万亿的城市。作为农业大市,盐城的粮食总产常年在140亿斤以上,约占全省的1/5、全国的1%,是长三角中心区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生态环境颜值美,绿色转型全面展开。盐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块“国际金字招牌”,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故乡”的美誉,空气环境综合指数连续8年保持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1500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风光名城、绿能之都”。
三是人民生活节节高,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始终坚持发展惠民理念,每年80%左右财力用于民生支出。教育、医疗、“一老一幼”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东台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经验获得国家卫健委的充分肯定和推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1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4.1万元、年均增长8.1%。此外,盐城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1.63∶1,优于全省全国。
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当前,盐城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勇当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努力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一是聚焦工业强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5+2”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重点产业逐一量身定制一个行动方案、一套政策措施和一张招商图谱,力争重点产业链规模年内突破8000亿元,汽车产业重返千亿,新能源产业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聚焦创新驱动,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把今年作为科技创新攻坚年,持续抓好企业股改上市和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件事”,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力争用两年时间,使国家级盐城高新区、经开区进入全国前50位。
三是聚焦“双碳”目标,打造绿色低碳转型的典范城市。深入落实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促进海洋、湿地、森林碳汇价值实现,做好绿色生态和低碳经济两篇大文章,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让全市人民在“点绿成金”中共享“兴业富民”的幸福。
四是聚焦最好水平,建设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以经营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以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为着力点,持续转职能、提效能、优服务,擦亮“盐诚办”服务品牌。努力让各类经营主体在盐城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五是聚焦民生改善,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聚焦高水平民生“七有”,倾心打造健康盐城、“县中振兴”、“盐渎书房”、“盐年益寿”等公共服务品牌,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试点建设(近)零碳产业园,为“碳”路探路
盐城是首批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政策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当前正试点建设(近)零碳产业园。
“盐城新能源资源丰富,待开发的风光资源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而且还拥有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区域面积大的空间优势。”张明康介绍,这些优势可以为(近)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五大基础条件:一是承载绿色产业转移,二是满足大规模绿电需求,三是承接绿色技术溢出转化,四是提供多元应用场景,五是先行先试提前布局。
接下来,盐城将陆续发布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导则、光伏组件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等,最终形成一套国家认定、国际认可的标准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标杆园区。
采取“组合拳”,推动高质量就业
盐城如何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我们采取援企稳岗、开发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扶持自主创业等一系列‘组合拳’。近三年,全市就业补助资金累计支出超1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2.8万人,引进高校毕业生11万人。”张明康介绍,一是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支持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二是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三是全年精准开展供需对接招聘活动1000场次以上。四是持续优化就业软环境,盐城在全省首创了“家门口”就业、家政服务、零工驿站“三站合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将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提档升级计划。
“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发展,打造综合能源保障基地
盐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勾凤诚介绍,近年来,盐城着力打造长三角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今年以来,新能源发电量在全省占比保持在25%以上,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保持在65%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
围绕综合能源保障基地建设,盐城将持续推进“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一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百万级深远海示范项目。二是打造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渔光一体”等融合发展新场景。三是加快建设国信滨海港、国电投滨海港4×100万千瓦清洁高效支撑性煤电项目。四是推动滨海港1000万吨/年LNG接收站、码头和天然气长输管道等工程建设。五是积极布局海上“能源岛”,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
工业经济总量过万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盐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孙庆树介绍,盐城将围绕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良性互动,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盐城聚焦机械、纺织、化工、建材、食品五大传统行业,分产业实施焕新升级工作方案,出台八条传统产业焕新政策措施。将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更大力度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提档、数字赋能、绿色转型。
未来产业是新赛道、新引擎,盐城将壮大氢能、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第三代半导体等成长型产业,布局智能计算、新型储能等潜力型产业,加快车联网、低空经济等场景商业化应用,建立“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产业转化”发展路径。
生态修复,绘就壮美湿地画卷
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介绍,今年是黄海湿地成功申遗5周年,将紧扣美丽江苏建设,精心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盐城画卷”。
一是加强生态修复,努力提升湿地品质。实施“退渔还湿”、海岸带修复、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湿地数量稳中有升、质量持续向好。
二是加强互花米草治理,守护湿地安全底线。盐城采取刈割、深翻、围堰、水淹等方式,已经除治18.9万亩、占比超过80%,剩余的部分将于今年9月底前除治到位。
三是加强科学利用,大力发展湿地经济。打造条子泥、川东港等特色景点。
逐梦深蓝,做好这三件事
近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成果发布,盐城盐业文明考古项目入选。
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海山介绍,近年来,盐城沿海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海上风电规模占全省50%、全国20%,被誉为“海上新能源第一城”。
一是产业强海,激发蓝色动能。将设立10亿元的海洋经济产业基金,力争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二是科技强海,赋能企业发展。鼓励海洋企业加快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突破海上风电制氢、海洋生物医药原料开发等关键技术。三是品牌强海,彰显产品价值。加快建设水产苗种繁育和现代化养殖示范中心,致力打造华东地区优质海产品供应基地。
更深层次接轨上海大都市圈
在进一步服务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勾凤诚介绍,盐城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更深层次接轨上海大都市圈,努力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参与者、有力推动者、积极贡献者。
比如,依托深水良港、河海联动和成片建设用地资源,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推动金融、物流、会展等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积极对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国家科学中心辐射外溢,扎实推进“域外创造+域内转化”新机制,促进更多长三角科创成果在盐城落地转化。
夏粮实现“三增”,抓好稳产保供
盐城如何挑起稳产保供大梁?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建霞介绍,今年盐城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预计52亿斤以上,创历史新高,为连续十年粮食总产超140亿斤打下坚实基础。
“秋粮是粮食生产的大头,占全年粮食六成以上,立足当前,将坚持管理技术全覆盖、防灾减灾抓主动、服务指导不缺位,奋力夺取全年丰收。”施建霞说。
2023年,盐城“小田变大田”改革做法被吸收进中央一号文件,接下来将做好后半篇文章,开展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全国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