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2版:艺+周刊

古韵绵长 新质绵远——熊岱平山水画赏析

《拟古山水册》(谢少承题跋)熊岱平画 28cm×50cm

《拟古山水册》(李双阳题跋)熊岱平画 28cm×50cm

《拟古山水册》(魏晋题跋)熊岱平画 28cm×50cm

《拟古山水镜片之二》18cm×34cm

《云溪高隐图》58cm×137cm

《群峰竞秀图》57cm×138cm

《拟汪注山水镜片》42cm×42cm

《拟董玄宰山水镜片》42cm×42cm

《拟江山无尽册之六》35cm×52cm

《拟江山无尽册之四》35cm×52cm

《拟古山水镜片之六》18cm×34cm

《雨过山色清 风微笛声远》132cm×66cm

《泼墨山水镜片之一》23cm×13cm

熊岱平号有竹居士,1977年生于江西丰城,军营十六载。曾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艺术馆副馆长,国画创作室主任。20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高研班,2018年就读于中国美院第五届山水创作研修班,2019年就读于中国美院首届山水重大题材班。现为玄武艺术馆馆长,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主持工作),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教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育导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超越自我求新质

□胡正良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熊岱平作为江苏当代中青年实力派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以临摹经典的“现象自我”(康德语)、释解经典的“物自我”(康德语)和升华经典的“超越自我”(康德语)三步之曲,初步完成了他对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全新理解与今时认知。

在临摹经典的“现象自我”阶段,熊岱平以宋人的山水画结构和主题为参照系,力求把宋甚至宋以前代表型山水画家,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自我还原,以个人感悟的经验性、个人感知的时空性和个人判断的相对性,形成对山水画第一层面(实地景界)的审美自觉。这种自觉,是一名山水画家的基本功,也是复写经典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自觉的引导下,熊岱平笔下的系列山水画作品,以结构的严谨和主题的鲜明而留下历史烙印,以语境的相似和精神的皈依而留下文化印迹,这就使他的山水画古典情结很丰满、沿袭路径很纯正。

在释解经典的“物自我”阶段,熊岱平以元至明清山水画大家的笔法和技法为审视域,努力把自己所理解的元及以后山水画大家,在实际创作中所坚持的书法用笔、干笔皴擦、清寂意境等现象进行分解重现,以个体判断的独立性、自我认识的先验性和价值取向的永恒性,实现对山水画第二层面(动情景界)的审美自省。这种自省,是一名优秀山水画家的真本领,也是复活经典的一条坦途。在这一自省的昭示下,熊岱平笔下的系列山水画作品,以笔法的精准和技法的精细而生发古典意蕴,以意境的追寻和意象的奔放而舒展人文情怀,这就使他的山水画古风很强烈、古意很浓厚。

在升华经典的“超越自我”阶段,熊岱平以当代山水画的笔意和笔风为演兵场,全力把古典山水画的精髓与现代山水画的精粹进行有机融合,以适应时代的主题性、精神传承的一致性和讴歌生活的主动性,而凸显对山水画第三层面(象外景界)的审美自信。这种自信,是一名著名山水画家的硬实力,也是发展经典的终南捷径。在这一自信的激励下,熊岱平笔下的系列山水画作品,以笔意的古朴和苍茫而奔涌历史气息,以境界的高远和浩渺而辉映时代精神,这就使他的山水画古韵很绵长、新质很绵远。

目前,熊岱平在山水画创作实践过程中所呈现的三部曲,只是走过了他艺术追求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如何在超越自我求新质的道路上,以“道德自我”(康德语)的综合修炼来唤起山水画第四层面(心象景界)的灵光一闪,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因此,熊岱平还要从传统文化的摄取中筑牢根基,从道德情操的提升中完善自我,从时代精神的感召中砥砺心智。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文章作者胡正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书法美术评论家,康德哲学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