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8版:艺+周刊

读傅抱石 《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二)

傅抱石 《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

□萧平

“工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官称,他避“安史之乱”在四川住了多年,留下了许多重要诗篇,《九日蓝耕会饮》全诗八句:“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古有此日登高习俗,“蓝耕会饮”便是一次登高的雅集。一面是流离的悲寂,一面是大好的河山,心头多少事,聊付杯酒中——“醉把茱萸仔细看”,写尽了诗人的心境。

画家的心境与诗人的处境,相隔十个世纪又何其相似!所以他们的心境必然穿越千载而相通着。

先生必是酒后挥毫,横涂竖抹,多么痛快淋漓!他用的是土皮纸,毛而有韧性,格外增加了沧桑感和野莽的趣味。他选择了传统皴法中最不规矩、最自由,也是最洒脱的两种:乱柴皴和披麻皴,又取了他顶礼膜拜的石涛上人的拖泥带水皴,并加倍地用水晕染。他的这种选择,不是出于技法上的取巧,而是因为性格、性情上的一致,所以能够很快地结合在一起,溶合在一起,成为傅先生自己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标志。雄壮磅礴的气象,淋漓苍茫的韵致,强烈迅疾的节律,是这幅画给予阅者的大印象。

抱石先生有句名言:“大胆落墨,细心收拾。”这是他长期艺术实践的总结,他的成熟的作品大都按照这样的程序完成。所以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除了体验他的大气磅礴的大气象、大气势外,还要仔细品味他的细部处理的微妙,如水口的处理、云烟的烘染,尤其是点景人物的安排,真是恰到好处,移动不得。

斯图下端,山坡树林间,作高士七、小童一。分两组,前行者二:一策杖回首欲语,一仰首若有所思。后随者六人:或仰观前景,或回顾来程,或相视低语,或冥思索句……其中谁是杜工部?或为后随第二人,白衣策杖低语者;或为最后之白衣袖手觅免句者。60年代抱石先生曾作过数幅杜甫像,似可以比较。图中人物皆用洒脱的细线疾写而出,神采奕奕,错落有致,与前景致浑然一体。顾恺之的古韵,石涛的逸情,似兼而有之。

图右下角钤有“敬之斋”朱文方印,这是何应钦(1890—1987)的印鉴。何氏,贵州兴义人,字敬之。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在学时加入同盟会。抗战期间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日本宣布投降后,在南京代表蒋介石接受冈村宁次的降书。此画很可能是何氏1944年9月直接得自昆明郭书、傅画联展。相隔多年,物换星移,覆地翻天,相关人士也已一一谢世,而图画仍然完好如初,不能不让读者感慨系之。

“明年此会知谁健?”这是诗人千载前的诘问。这件多年前的画家佳作,又将归于谁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