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南京眼

院士团队田间地头种“梨”想

南农大张绍铃教授40年梨研究结硕果

张绍铃院士和团队成员在田间地头忙碌着

夏日炎炎,南京农业大学湖熟梨科技小院的试验示范基地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绍铃正和团队成员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科技小院,这里保存着张绍铃院士团队从国内外引进的1400多份不同生态类型的梨种质资源。

通讯员 王璐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于露/文 王玉秋晨/摄

中国梨首席这样做“品控”

走进基地,很快便能发现与别处的梨园不同,这里的梨树排列整齐,不少依托着“Y型”支架,顶上有挑高的细网。原来,搭架子有助于梨树塑形,张网则防止鸟类和飞虫破坏果实,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设施,尽可能让梨不受外界侵扰。

身着白大褂、戴着草帽,张绍铃和团队成员正穿梭在基地里,查看各个品种梨的长势、性状。一圈跑下来,大家满头大汗,衣服也早已被汗湿。此时,正值梨的成熟季,每隔两三天,张绍铃就要到基地来瞧一瞧这些梨树。等到了丰收季,张绍铃一天甚至要尝几百个梨来做好“品控”工作。

1983年大学毕业后,张绍铃就和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结”就是40年。他创立南京农业大学梨研究团队,主持建成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率先破解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的产业问题,领衔完成国际首个梨全基因组图谱和蛋白组全景图谱,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实现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梨研究从无到有、到国内一流、到世界一流的“三级跳跃”。

红色的梨你见过吗?

从“砀山酥梨”“库尔勒香梨”“苍溪雪梨”“杜梨”“豆梨”到“夏露”“宁霞”,讲起基地里栽种的梨树品种,张绍铃如数家珍。

他曾走遍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千方百计从全球搜集,慢慢积攒了1400多份梨种质资源,为梨的基因组测序和杂交育种提供了多样化的材料。

近年来,张绍铃团队的育种工作取得了快速进展,梨子大家族陆续添丁,青翠欲滴的“夏露”,汁多脆爽的“夏清”、脆嫩清甜的“宁早蜜”“宁酥蜜”,红润可爱的“宁霞”……各具特色。

“市面上的梨很少有红色的品种。‘宁霞’最大的优点是颜色好看,品质也很出色,它的口感酸甜还带有香味。到8月底成熟时,梨的颜色会特别漂亮。”张绍铃介绍。

为梨家族描绘“族谱”

对于这位六旬院士来说,他的选育品质目标特别纯粹,就是选育出“好吃、好看、易种”的梨品种。

梨属于典型的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果树,必须配置授粉树或辅助授粉才能保障产量。20世纪90年代,张绍铃解析了梨自花结实与不结实性机理,创立了规模化鉴定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和S基因型的技术,并创建了基于S基因型配置授粉品种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他发明了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创新方法,育成了“宁酥蜜”等自花结实性新品种。

张绍铃牵头组织由中、美、日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梨基因组研究组,推动基因组测序工作实施,2012年,率先绘制完成了世界第一个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我们为来自全世界不同生态类型的113份代表性梨种质资源建立了‘户口本’,还精确定位了决定梨花期、果实大小、性状、色泽、糖酸等重要性状的基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