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好的机票也能变,这不是有人变魔术,而是有人在玩“暗箱操作”。
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市民胡女士遇到了一件怪事:“航旅纵横”上显示的“客票变更”记录,先是把她的机票更换为OPEN票,而后又两次退票、重新购票。然而她很确定,6月23日通过在线购票平台购买机票后,她就再未进行过任何退改票操作了。
胡女士提出质疑后,平台客服解释称系“调价”。而在近期,关于此类操作的反映可谓“铺天盖地”,消费者们从平台客服人员处得到的解释也并不统一。对此,大多数消费者表示难以信服。
真实情况显然不像解释的那样具有“合理性”。记者联系了部分在线购票平台,经相关负责人核实,这些订单确实存在退改变更记录,系平台供应商为了赚取差价,私自进行了“退高买低”的操作。由于选择“代理”渠道的消费者是从机票供应商处购买机票,在近日机票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部分“二传手”便动起了“赚差价”的脑筋。
也就是说,平台供应商背着消费者退退买买,是有利益驱动的。在他们眼里,消费者的票已经不是票了,而是拿来“生财”的工具。至于消费者的利益和感受,那都不是个事。
购买机票是乘客的自主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没经过乘客同意,平台就悄无声息地把机票给改来改去,这是赤裸裸地侵犯他人合法利益。
消费者在完成购票程序后,事实上购票行为就已终止。要更改机票,前提只能是由消费者做出决定,任何机构都无权替消费者做主。何况,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更改机票,也在一定程度上“动”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这就涉嫌违法违规了。
更重要的是,即便“退高买低”,所产生的差价也属于消费者。所谓的“二传手”把这笔钱给截留,是什么性质,难道不清楚吗?
“换票事件”屡见不鲜足以证明,此中的“油水”颇为丰厚,以至于被人盯上,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管理漏洞。
此风绝不可长。对此,平台方面首先应该负起主体管理责任,对那些不守法的“二传手”说“不”。在媒体记者交涉后,有在线购票平台表示,会退还差价,协商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偿,后续将严格要求所有机票产品的供应商实际出票、改签舱位及价格必须和系统列表推送的舱位、价格保持一致,供应商的违规操作一经核实,将按照平台规则予以严肃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暂停供应商服务资格等。这一表态令人欣慰,但仅有此还不够。
私改车票既涉嫌侵权、违法,也扰乱市场秩序,对此,绝不能等闲视之。一方面,平台必须尽快完善监督机制,填补管理漏洞;另一方面,当消费者的愤怒指责遭遇敷衍时,亦可依法通过其他渠道维权。而必要之时,监管部门也可以跟进、介入,为消费者撑腰。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