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发布

2035年美丽江苏全面建成 路线图和任务书来了

加快绘就美丽江苏新画卷,多部门晒落实举措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美丽江苏”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模样。7月2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文 赵杰/摄 张秋岩/海报设计

划定三个阶段、锚定五大任务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美丽江苏建设的一个新起点。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介绍,《实施意见》确定美丽江苏建设分三个阶段,即“十四五”深入攻坚,到2025年,美丽江苏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五”巩固提升,到2030年,美丽江苏基本建成;“十六五”整体提升,展望2035年,美丽江苏全面建成。

《实施意见》总定位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实施意见》具体明确了美丽江苏建设的五大任务。

彰显绿色发展之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使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成为美丽江苏建设的鲜明特征。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体系。

彰显自然生态之美。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抓好太湖治理、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促进人水和谐。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让鸟语花香在江苏大地处处可见、可听、可闻。

彰显城乡宜居之美。深入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让人民拥有更美好的家园,让村庄焕发现代气息。

彰显水韵人文之美。统筹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筑“蓝湾百里”“生态百里”“缤纷百里”沿海岸线,建设黄河故道千里生态富民廊道,构建江淮生态经济区湖群绿心,彰显各具特色、各现其美的“水韵江苏”风采。

彰显区域善治之美。围绕深化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加快推出一批改革政策措施,形成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让全面深化改革在美丽江苏建设中彰显独特魅力。

努力将太湖打造成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

“当前我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污染防治攻坚,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蒋巍表示,重点是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比如,抓好太湖治理这个“国之大者”。在2023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太湖水质实现Ⅲ类、达到良好国家湖泊标准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太湖治理要实现全面达到Ⅲ类的目标,努力打造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

近期调查结果显示,江苏记录的物种数达8842种、同比增加了1939种,多年未有记录的物种回归视野。“美丽江苏建设还将全面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动态更新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让鸟语花香在江苏大地处处可见、可听、可闻。”

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因地制宜打造各美其美的美丽城市,把“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充分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崭新风貌。

到2027年,基本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以变废为宝。《实施意见》第四条专章提出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一体化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

“一方面,废弃物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大幅度减少碳排放,支撑高品质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废弃物循环利用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产出效率,有利于培育绿色循环的新增长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李义说。

对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起草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建立,各类废弃物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全国前列。

引领力、辐射力、驱动力“三力”齐发

如何提高美丽江苏建设的科技支撑?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建国介绍,将重点增强“三力”。一是着力加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增强绿色发展引领力。二是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增强绿色发展辐射力。三是着力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能级,增强绿色发展驱动力。

赵建国介绍,今年省自然基金项目专门设立新能源和储氢、深地与环境等专题,布局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互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以及生态系统碳汇巩固能力提升等方面,立项支持100多个重大项目,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标志性和颠覆性成果。

创新构建江苏特色山水工程体系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介绍,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全省共划定陆海生态保护红线1.82万平方公里,划定江苏特有的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约1.47万平方公里,覆盖了60%以上的森林(林地)生态系统和50%以上的湿地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构建以国家山水工程为龙头、省级山水工程为骨干、市县级工程为补充的江苏特色山水工程体系。

孙卫东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空间管控和环境保护相关要求。进一步严格自然资源整体保护,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进一步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产出效益和绿色开发水平。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继续实施土地、矿山、海洋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向美而生,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和经济大省,当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75%,城市发展已经由原来的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提升品质、完善功能、增强韧性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金文介绍。

2022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发现有不少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金文说,由省住建厅牵头,开展省级试点项目建设,及时跟踪了解总结地方的好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清单,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路径。今年5月,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18条具体举措积极回应基层诉求。

为乡村环境、产业发展注入绿色活力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翔介绍,深入推进太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在太湖地区12个县实施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项目,比去年增加7个;在具备条件的水稻种植区,新增实施18个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建成首批124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2200多个行政村、39个片区列入2024、2025年度培育计划、有序推进。

下一步,江苏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推进肥药减量增效,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切实强化农业资源涵养,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品牌化建设,铺展“水韵江苏”美丽画卷

《实施意见》在“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示范样板”方面,强调要塑造“水韵江苏”品牌。

“江苏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拥有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示范样板的优质文旅资源条件。”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钱宁介绍,文旅部门将进一步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品牌化建设,做足“水+文化”文章,让美丽江苏建设在文旅领域有更多可观可感的“实景图”。

比如,更好服务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美丽江苏建设等重大战略,构建以水为脉、推动江河湖海各展所长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体系。完善品牌推广体系,重点打造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盐城“国际湿地城市”等城市文化旅游精品,支持各地做响不同具象的文旅子品牌,系统打造“水韵江苏”文旅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