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南京眼

1500多年前北朝壁画首次来“南朝”

南京市博物馆“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开幕

▲九原岗北朝 壁画《狩猎图》

观众看展

1500多年前的北朝壁画、进口玻璃碗……这些珍贵的文物第一次来南京“出差”啦!7月24日,“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多功能展厅开幕,这是南京首次举办以南北朝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互动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将持续到12月15日。

实习生 程心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文/摄 部分图片来自南京市博物馆

302件(套)南北朝珍宝齐聚“六朝古都”

对于南京人来说,“南朝”这个词可不陌生,毕竟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曾是南朝宋、齐、梁、陈的首都。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始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终于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策展人朱晓雪介绍,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对峙状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过在文化上,这却是一个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一个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华文明大发展的时代。

想看来自各地的南北朝珍贵文物?“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安排上了。据悉,新展汇集了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偃师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302件(套)珍贵文物,分为“南北并峙、胡汉融合、中外交流”三个部分,铺开了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壮丽画卷。

瑰丽多姿的南北朝陶俑、神韵流转的南朝砖画、惊世华彩的北朝壁画、典雅秀丽的六朝青瓷、双峰并美的北碑南帖、秀骨清像的佛教造像、极具异域风情的丝路珍品……等你来打卡。

北朝壁画《狩猎图》展现千年前最潮生活

800多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登上镇江北固亭,回顾南北朝历史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其实,南北朝时期的“风流”并没有全部“雨打风吹去”,“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中的众多文物,依然能为今天的观众还原千年前的最潮生活。

展厅里,两幅超大的彩绘《狩猎图》壁画,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力。朱晓雪透露,九原岗北朝壁画《狩猎图》来自山西博物院,非常珍贵,“因为彩绘壁画不易保存,这两幅壁画是第一次外展,也是第一次来到南京。”

壁画上生动描绘了鲜卑贵族围猎的场景,猎手们发型各异,面容神态栩栩如生,“弓不虚发,箭不妄中”,气势恢宏,展现了鲜卑贵族的英勇气概,同时也说明这样的军事训练是他们日常生活、休闲的一部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壁画画工精巧,既延续了北朝壁画人物重于山水、注重突出人物形象和狩猎状态的特点,也有了南方山水画的感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绘画技法的融合。

来自各地的众多陶俑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陶俑们的发型、衣饰各有不同。朱晓雪介绍,这些陶俑展现了当时的服饰潮流。以北魏陶俑为例,早期陶俑穿着明显的北魏服饰,窄衣紧身、腰间革带,脚蹬皮靴,头戴风帽。此后,陶俑逐渐“穿上”宽衣大袖,有明显的汉化特征。到了南北朝晚期,北魏与中原服饰已经互相融合,十分接近。

1500多年前句容人已用上进口玻璃碗

早在1500多年前,江苏句容人就已经用上进口玻璃碗,这件珍贵的玻璃碗现在就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

南朝宋玻璃碗出土于江苏句容春城南朝墓,现藏于句容市博物馆,其通体完整,看上去晶莹剔透。朱晓雪介绍,这件玻璃碗其实还是“进口货”。从造型、纹饰上看,它具有典型的萨珊玻璃风格,应该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舶来品。

“它是南方地区出土最完整、最精致的一件玻璃器,为研究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朱晓雪说,因为材质相对比较脆弱,这件玻璃碗平时很少到外地展出,本次展览也是它第一次来南京“出差”。

除了来自异域的玻璃碗,南北朝时期,海外的玻璃制造技术也影响到中国。展览中,来自大同市博物馆的几件玻璃钵,有着如大海般的蓝色,这种独特的蓝也被称为“北魏蓝”。朱晓雪介绍,这些玻璃器产自中国工匠之手,制造技术却源于西域大月氏。“这也证明,南北朝时期除了南北之间的民族融合、文化交融之外,中外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物质、文化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