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兰州市生态环境局通报:市民反映空气中存在异味,初步确定产生原因为榆中钢铁公司1770立方米高炉点火启炉,产生的高炉煤气外排所致;目前城市空气异味已消除。通报指出,将督促涉事企业全面排查消除风险隐患,并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启动相关法定程序查处。这意味着此事件还没有结束。
25日凌晨,有市民反映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等区域出现来源不明且较大范围的刺激性气味,当地生态环境局随即通报称正在排查。时隔七个多小时,当地查明异味来源,速度绝对算不上快,正如总台记者在采写的报道中直言“调查进度更新缓慢”。
一个城市有那么大的范围出现刺激性气味,让人感到不适和不安,这在一个大城市里也是无可争辩的大事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事件不应该发生,发生后不应该许久摸不着头绪。
那么,调查难度在哪儿?对此,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表示,要锁定源头,必须有科学的监测数据作为支撑,还需要认真排摸调查取证。然而,即便如此,还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要知道,当地是以“迅速响应”的姿态展开调查工作的。“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无论如何都留下了遗憾。
既然问题是钢铁公司制造的,那么试问,这家公司自个儿干的事,没个数吗?出了事,就沉默了之,连主动报告都不会了?显然,假如报告机制是通畅的、及时的,何须花费那么大的公共资源去“破案”?
城市污染治理是个系统化工程,离不开企业的主体责任,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此事件暴露出相关环节的漏洞和不足,已经非常清晰,值得当地深刻反思和加以改进。
当然,这起事件好在给出了结论和态度。延伸而论,近年来,国内多地发生过“异味疑云”事件。有些事件,很快查出了真相,有些却堪称延宕,甚至不了了之的也有过。
一些异味事件绝非小事,压根不是说味道散了就万事大吉了。2022年5月,河南某县上百名孩子流鼻血,就被指和工厂偷排漏排污染气体有关。迁延多日后,四家涉事企业被停产整顿。
以公众的质朴理念观之,且不说该不该预先监测到异味或有害气体,就说当异味或有害气体弥漫开来后,难道不是应该立即获知肇事单位信息吗?然而,出事后,我们的监测系统频频慢一拍,这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根据问题表现,从技术上和机制上加以“补强”,让监测系统更灵敏、更高效,是当务之急。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