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发布

沿海开放40年,连云港何以“后发先至”

连云港港口集团供图

连云港因港而生、依港而兴,40年来,加快沿海开放步伐,抢抓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叠加机遇,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7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十一场。连云港市委副书记、市长邢正军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质量‘后发先至’”作主发布。连云港市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阵地”的支撑点、港口建设等方面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沿海开放40年,连云港迎来巨大变化

1984年,连云港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发展从此翻开了崭新一页。

邢正军介绍,这是港城综合实力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十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4年的23.6亿元增长到4363.6亿元,增长18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68元增长到9.5万元,增长141倍。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展露现实模样,“中华药港”从海州湾畔逐浪驶向世界舞台。

这是港城开放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十年。国际班列累计开行1.6万列,稳居全省首位。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首个落地的实体项目,上合国际物流园建成国家级示范园区。港口吞吐量从不足千万吨增长到3.2亿吨。

这是港城改革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十年。始终坚持以改革引领转型升级之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具有连云港特色的改革经验。“海事政务闭环管理”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综合查一次”改革入选国办典型案例。

这也是港城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十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到43769元、24411元,分别增长71倍、52倍,东海水晶、穿戴甲、灌云豆丹、赣榆海鲜等特色产业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长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优水平。

乘势而上,书写“后发先至”新答卷

阔步“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连云港改革开放事业将开创新境界、迈上新台阶。

一是增创产业强市“港城优势”。加快培育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力争“十五五”期间产值超万亿。高水平打造千亿级“中华药港”和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绿色新能源供给基地。力争“十四五”末海洋生产总值达1400亿元。加强未来产业赛道谋划、前瞻布局。

二是展现支点建设“港城担当”。放大多式联运优势,全面融入“水运江苏”,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深度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积极申建中欧班列陆海集结中心,不断提升“两基地一班列”能级,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标杆和示范项目。

三是激发改革创新“港城动力”。实施更多引领性、标志性的改革事项。强化重点改革牵引,更好推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持续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大通道。积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造花果山科创走廊创新资源集聚区。

四是打造绿色发展“港城样板”。统筹推进连云新城、西连岛、琴岛天籁等滨海片区开发,精心打造百里蓝湾、十里金沙、连岛明珠。做优环云台山、环锦屏山景观体系,高水平建设公园城市,全面铺展“半城青山、山城相融”的城市画卷。持续擦亮“大圣故里·西游胜境”文旅品牌。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五是彰显共同富裕“港城温度”。围绕更高水平“民生七有”,滚动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和“小而美”民生实事。稳定扩大就业,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扎实做好“一老一幼”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让更多的游客深深爱上这座“神奇浪漫之都”。

问答摘录

聚焦四方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今年4月份,连云港市召开了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后发先至”推进会,还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邢正军介绍,接下来,将持续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共同书写新时代“西游记”的崭新篇章。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一”:

聚焦一条战略通道,链接通达全球的“东渡西行”。力争202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

建好一套制度体系,锻造引领开放的“定海神针”。坚持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抢抓RCEP机遇,力争三年累计新增市场注册主体超6000家。力争到202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50亿美元、三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

做强一批载体平台,升华合作交流的“丝路情缘”。持续提升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中欧班列等运营质效。充分发挥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等产业平台优势,确保三年内产业投资超4500亿元。

擦亮一张服务名片,打造近悦远来的“开放宝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营商环境提升任务清单。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拿地即开工”“综合查一次”等改革措施。

跨越山海,推进“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

连云港是“一带一路”东方出海口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出发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集装箱进出场量2023年达到24.3万标箱,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累计完成物流量超过2.8亿吨,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6万列……

连云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栋介绍,下一步,一是拓展“西游”路。推动中欧(亚)班列东西双向业务增量,联合徐州申建中欧班列陆海集结中心。二是建好“枢纽”港。高水平建设“千万标箱、东方大港”。推进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20万吨级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三是谱写“江海”曲。进一步提升“连申快航”服务水平,稳定运营与无锡、盐城合作的接续班列。

三组数据,看十年“港口之变”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龙用三组数据分享近十年的“港口之变”。从港口功能等级看,进港航道从15万吨级提升至30万吨级,万吨级以上泊位增至88个、最大等级达到40万吨,成为江苏首个、全国第7个可接卸40万吨散货船的港口。从陆海联运网络看,辟有95条集装箱航线、24条海铁联运通道和6条国际班列线路。从生产发展质效看,年度吞吐量从2亿吨增至3.2亿吨,集装箱量从458万标箱增至613万标箱,滚装车辆外贸出口跻身全国前三。

下一步将拓展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和跨里海、中吉乌等通道,确保国际班列全年开行820列。年内建成第二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实施国际粮食集散中心等18个重点项目,全年新增设计能力2600万吨。

向着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迈进

连云港副市长、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连云港徐圩新区)党工委书记吕洁介绍,徐圩新区已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石化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化工园区前列。

连云港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石化产业体系,为全市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比如,加快推进总投资规模超千亿元的盛虹高端深加工产业链等大项目。预计到2027年底,全市石化产业产值将迈上5000亿元台阶,到“十五五”末,石化、下游高端新材料及周边产业将迈向万亿级规模。

深耕改革试验田,塑造更高水平新优势

5年来,连云港自贸片区累计形成188项制度创新成果,新增市场主体超2.1万家。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务副主任王玉祥介绍,下一步自贸片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继续在全省改革开放大局中走在前列。

一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到2026年,片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家,3年累计培育省级瞪羚企业25家、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二是全面打造区域合作高地。到2026年,外贸年进出口总额突破60亿美元,3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6.5亿美元,汽车出口、跨境电商贸易额分别突破60亿元。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到2026年,3年累计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实践案例90项。

“三张名片”,助力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连云港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江行洲用“三张名片”,分享了连云港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第一张名片:电商之城。连云港网络年零售额连续6年以百亿级幅度增长、2023年突破千亿元;第二张名片:海淘之城。各种水晶工艺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营主体超过5000家,直接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第三张名片:直播之城。在赣榆区海脐村,一个3400多人口的小渔村,现有近300户从事海鲜电商,全村电商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

下一步,着力发展垂直电商,重点打造3个百亿电商产业园区、2个百亿电商企业。打造跨境电商海运快件集散中心、全球穿戴甲产业集散地。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连云港依山傍海,是江苏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全市记录到物种3673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135种,占全省的81%,生物多样性水平位于全省前列。”任栋介绍。

接下来连云港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美丽港城建设步伐。以PM2.5控制为主线,守护好美丽蓝天;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防范遏制外来物种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