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颗长了蘑菇的苹果,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果菌王”,是网友们给它起的爱称。从浙江到云南,“果菌王”跨越两千公里,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投身”科研事业。7月26日,研究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将从这颗苹果上分离的菌株拿去做出菇实验,预计20天左右就能出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
“果菌王”上长出的蘑菇,其实是裂褶菌,也常被称作白参,是一种分布广泛、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长期以来从事真菌多样性调查、种质资源研究和航天育种等相关工作。作为国内首个规模化进行食用菌航天育种的团队,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四号”“神舟十六号”,该课题组已经三次将白参送上了天。据悉,搭载“神舟十二号”回来的白参,正在开发成为商业应用栽培的食用菌品种。
“苹果上生长出白参,我们是好奇的。”研究人员解释道,这是一份很好的种质资源,丰富了育种材料,有助于以后选育良好的新品种。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育种方向,比如不同风味的白参。
那么,苹果上长出的白参,会是苹果味吗?网友们对于这一问题,很是好奇。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琪从1999年上大学时,就开始接触野生白参菌的驯化。他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让苹果上长出的白参有苹果味,往往需要特殊栽培方法的加持。“菌类在不同基质里生长,消化不掉的营养富集在菌丝里,产生不同的风味,这是可能的。比如现在九成的银耳来自福建古田,通过不同的基质,已经可以种出玫瑰味、葡萄味、桂花味的银耳了。而白参属于富集能力很强的菌,让其在生长过程中多‘吃’点苹果,最后产出苹果味,还是可以期待的。”
收到“果菌王”后,课题组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把分离出来的菌株回接到苹果、李子、桃子上,看是否能生长出新的子实体。同时,还将苹果分离的菌株拿去做出菇实验,“预计20天左右就能出菇。”
最早注意到“果菌王”并“求购”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泰国皇太后大学联合培养在读博士许容聚。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直播了科研进程,吸引了更多感兴趣的网友的关注,纷纷留言表示期待后续的进展。“果菌王”走红之后,研究人员陆续收到了网友家中长出了白参的大蒜、桃子、芒果等蔬菜和水果。这一场大众高度关注与参与的“果菌王”科研项目,刷新了人们以往对科学研究的刻板印象。
至于此次走红,许博士认为这更多是一种意外。
他表示,作为科研人员,主要目标是探索未知、解决问题、推动科研进步。而这次项目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对他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使其更加意识到,作为一名科研学者,除了深耕专业领域外,还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部分知识和研究的乐趣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好科研学习的工作,同时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果菌王”并不是课题组研究人员第一次收到网友寄来的菌类样品。
“雨季的时候,经常有网友在网上提问相关的蘑菇知识,我们也会进行解答。”课题组成员告诉记者,有些网友采到的蘑菇,他们也不认识,寄过来研究后才发现原来是新种,而这样的故事很多。此外,有人吃野生菌中毒,他们也会帮助医生快速鉴别蘑菇种类,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现在,菌子吸引了很多食客尝鲜,甚至有人挑战野生菌,吸引了一众看客凑热闹。
对此,课题组研究人员严肃提醒道,野生菌固然美味,但其中隐藏的危险也不容忽视。有些有毒的菌类在外观上与无毒菌十分相似,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微小的差异。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鉴别难度是很高的,“冒险尝试野生菌这种行为极其危险,绝对不能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