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又涨价了!这一消息引发众多网友吐槽。
据报道,近日,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数个品牌的共享单车将工作日的起步价从“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超过10分钟后,计费标准为每15分钟1元。调整后,1小时的骑行费用从4.5元上涨至5.5元。有网友直抒胸臆:骑行11分钟,花费2.5元,坐公交不香吗。虽然骑车和乘公交的体验感完全不一样,但是这种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仍值得倾听。在吐槽所激起的一丝幽默感之外,生活压力是实实在在落在很多人肩上的。尽管距离上一轮共享单车涨价已有数年时间,但人们依然有一种“昨天才涨过”的错觉,何以如此,不必赘言。
很多人都面对着一个两难局面:经过多年的习惯培育,消费者对共享单车建立起深厚感情,丢不掉,“用不起”,咋整?
当然,站在企业的立场,看问题或许更直接:涨价就是为了应对成本压力。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共享单车是一个重运营、重人力的行业,整体都面临高运营维护成本的挑战。
有共享单车企业客服回应媒体时表示,共享两轮车的定价受整体行业运营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会不定期做调整,但调整后的价格仍然是极具性价比的。这话一是表明,这种“不定期调整”将常态化、机制化,二是表明,企业方面并不是完全没有体会到广大“单车群众”期冀“性价比”的心情,不然也就不会预先进行公告公示了。不过,尽管如此,两种“性价比观”并不相通。
堵塞点在哪里呢?企业觉得已经在尽力为用户考虑了,可是用户却觉得价格太高、“涨个没完”。
就共享单车模式而言,企业和用户缺一不可,两者本质上是契约关系。涨价确实是市场行为,企业也有这个自主权,但是既然“公告公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协商精神,事实上这样的协商也是必要的,那么为何不能将这样的协商机制推向深入,让用户更为充分地表达意见和建议呢?一谈到成本,企业总是会说自己“太难了”,然而,用户又何尝不是“太难了”?你觉得压力大了,甩给用户,可用户甩给谁呢?最终是用户的钱包默默承受了所有。
其实,涨价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按照某企业的“不定期调整”论,也许要不了多久,某个时间段骑一次共享单车就可以赶上打车了——当然,即便如此,“明码标价”、谁也没逼着谁去骑的情景依然成立,可是,共享单车成为“共享贵单车”的事实,肯定会“劝退”很多用户——这也许不会让企业方面吃惊,但违背共享单车发展初衷的骨感局面,真的会令人无所谓甚至带来更美好的发展景观吗?
“单靠涨价可不是长久之计。共享单车要想活下去,得找新路子,比如拓展广告收入、数据服务,或者跨界合作。毕竟,光靠用户那点租金,真不够塞牙缝的”,专家的话,还是多听为好。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