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发布

“三个融合”,延续健康制造优势

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泰州样板”

泰州市市长万闻华:抓实“四个力”,让大家提到大健康就想到泰州

众多医药企业落户泰州 泰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泰州把目光对准大健康产业,扎实推进大健康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书写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加速度”。7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十二场: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泰州样板”。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闻华作主发布,泰州市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塑强健康制造支撑力等方面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书写新答卷,力争4年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

“泰州近三年平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是长三角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今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7000亿元,力争交出一份四年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的厚重答卷。”万闻华说。

这份答卷根植于链群发展的产业基础。泰州坚持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着眼医药、化工、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大健康产业为主抓手打造“1+4”产业体系,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2个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销售均突破8000亿元。

这份答卷源自对产创融合的务实探索。泰州立足产业所长靶向集聚创新资源,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落户江苏省产研院设区市唯一分院,布局离岸创新中心嫁接域外创新网络。

这份答卷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泰州致力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7:1,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泰州有叠加的政策机遇。获批建设首家医药类国家级高新区,拥有部省共建机制天然优势,成为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泰州有完备的产业生态。吸引集聚1400多家大健康规上企业,医药制造业门类齐全,传统食品加工以及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等新兴领域积厚成势;泰州有领跑的竞争优势。牵头建设“泰连锡”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有4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2022年11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泰州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全国重要的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引领全国大健康产业改革发展的先行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样板城市“四个定位”。

万闻华表示,下一步,泰州将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创新,加快把定位干成地位,让大家一提到大健康就想到泰州。

一是抓实产业竞争力。泰州将深入实施大健康全产业链培育工程,以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增量注入为核心抓手,集中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重点巩固化学创新药和现代中药“压舱石”地位,促进疫苗和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细分领域做强做优,抢占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力争“十四五”末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

二是抓实创新策源力。泰州将紧扣产创融合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组建运营泰州实验室关键性平台为牵引,着力提高北大、复旦、南医大等在泰功能性平台运行质效,围绕大健康产业链条完善覆盖关键环节的创新矩阵,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健康新技术新产业创新源头。

三是抓实改革引领力。泰州将聚焦打通束缚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堵点卡点,立足健康制造供给侧和健康服务需求侧两端发力,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在注册申报、审批监管、要素保障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健康数据开发、产业跨界融合、集群开放协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泰州经验。

四是抓实样板示范力。泰州将围绕实现“全民健康”根本目标,以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普及健康生活为重点,探索构建“防、治、康、养”一体化大健康新模式,积极开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城市创建,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产业和全民健身事业。

问答摘录

制造业是泰州的立身之本,健康制造尤其是医药制造、食品加工是泰州的优势产业。万闻华用“三个优势”分享泰州的健康制造,一是规模优势,二是企业优势,三是产品优势。

比如,泰州医药制造业规模常年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其中,中成药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化学药、原料药、医疗器械产值均占全省比重1/10以上;食品加工业去年完成产值877亿元、列全省第2位,其中,营养保健品建成国内最大的出口基地,脱水果蔬加工能力全国第一……

下一步,一是推动链群融合,持续巩固化学药、中成药、粮油加工等传统优势,不断拓展化学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下一代抗体、mRNA疫苗、特医食品等新兴领域,加快布局合成生物、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未来赛道,力争2026年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二是推动产创融合。三是推动数实融合。

“三张清单”,探索制度创新

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沈峻峰介绍,泰州编制实施重点事项、重点载体、重点项目“三张清单”,并将省支持意见逐条分解为68项具体任务,逐项明确目标节点,已有23项任务提前完成。落地了一批制度性成果,落户了一批标志性载体,落实了一批政策性资金。比如,建成全省首个药监综合体,省审评核查泰州分中心获得全部赋权事项,获批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去年,4个大健康产业项目获批专项债4.43亿元。

下一步,一是做实项目支撑。确保每年新开工大健康产业项目100个以上。二是强化政策赋能。继续逐条逐项抓落实抓转化,积极探索制度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三是擦亮城市名片。高水平办好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等行业盛会。

聚焦“1到10”,全力做强产业地标

泰州医药高新区是全国首个以医药健康产业定位命名的高新区,是泰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核心阵地。

泰州市政府副市长、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港区委书记叶冬华介绍,截至目前,已成功孵化企业5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多家,金迪克、瑞科生物、荃信生物等3家已先后上市。园区已经集聚了1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

泰州医药高新区将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全力做强产业地标。预计未来三年,将有40个品种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其中I类新药10个,预计新增产值350亿元。二是全力擦亮创新底色。聚焦“1到10”的产业应用,重点抓好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药物非临床研究中心(GLP)等高层次平台建设。全力建设生命科学泰州实验室。三是全力打造示范样板。

力争“十四五”末达到4000亿元规模

泰州大健康产业的目标在“十四五”末是力争达到4000亿元规模。对此,泰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陶玲介绍,对照目标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根据对产业发展趋势、企业运行态势、项目投入情况的分析,有信心更有决心。

第一,盯住“两个点位”。一个点位是“行业”,明确了12个重点培育的细分行业。另一个点位是“板块”,比如,姜堰区专题制定了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二,发力“两种增量”。泰州拥有的大健康企业数量较多,销售超百亿的有4家、超十亿的有23家,这些企业是未来增长的重要支撑。第三,保障“两类要素”。以融资服务为例,已经成立了5家服务大健康产业的特色支行,目前正申报组建20亿元规模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专项母基金。持续擦亮“泰好办”营商环境品牌。

以“专业化服务”为核心竞争品牌

泰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张汉刚表示,在启动“中国医药城”建设之初,泰州就选择将“专业化服务”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品牌。

第一个关键词是“全链条”。泰州先后投入数十亿元,相继打造了疫苗工程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等23个“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串起了“药物筛选+临床试验+药物评价+中试放大+委托生产”整条创新链。第二个关键词是“低成本”。设立产业前瞻“揭榜挂帅”资金池,建立产业通用技术“公共产品库”。第三个关键词是“加速度”。创成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建成全省首家药监综合体,先后获得赋权事项154项。

建设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产业创新高地

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设立运营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特医食品研究所、江苏省未来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关键平台……这是泰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探索实践。

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邵鸣介绍,下一步,将以建设长三角最具活力的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产业创新高地为目标,定向聚集创新资源,科学配置产业要素,确保“十四五”末产业规模达百亿。一是建设先行先试示范区。启动建设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创新应用试验区。二是申报产业标准制定区。三是打造行业联盟主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