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现代快报援建海原县高台寺远景希望小学起,江苏与宁夏两地的爱心传递就从未间断过。近日,39名现代+小记者历经十多个小时,从南京跨越1600多公里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海城区高台寺远景希望小学,开展“赴宁夏之约 看最闪亮的星”研学活动,与当地的小伙伴一起度过了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大家同上一堂课,一睹秦淮花灯的风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
“秦淮灯彩”主题课在黄土高原精彩上演
当天,和现代+小记者一起来到远景希望小学的,还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的语文教师施玉洁。课堂上,她从秦淮灯彩这一非遗项目切入,聊历史、谈传承、讲民俗、品工艺。
一方面,施玉洁通过视频,让宁夏的小朋友感受秦淮灯彩的流光溢彩。另一方面,她还带着大家赏析了经典宋词《青玉案·元夕》,沉浸式了解古代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
秦淮灯彩甲天下,璀璨美丽的花灯令人心驰神往。虽然无法到现场亲身感受,但施玉洁带领着宁夏的小朋友,与南京的小伙伴一起,亲手制作了一盏“非遗花灯”。
象征好运的锦鲤鱼灯、栩栩如生的龙灯,这些花灯见证了南京和宁夏两地小伙伴的友谊,凝聚了深厚的感情。
“在来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应该给当地的孩子带去怎样一堂课?”经过仔细的思考,最终施玉洁确定,以“秦淮灯会”为主题,花灯既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极具南京特色,体现了南京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还有着美好的寓意,比如阖家团圆、国家兴盛。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孩子们的印象。
“我相信这样一种美景,宁夏的孩子是没有亲眼看过的。我也希望孩子们在宁夏的夜晚,点亮金陵花灯的时候,能够想起这段美好和温暖的回忆,也呼应我们的主题。”施玉洁说。
西部少年期待到南京感受流光溢彩的秦淮河
五年前,一年级的田才因为生病,缺席了与南京来的志愿者交流的机会,但他收到了一个大礼包,里面有台灯、钢笔、棉被……这些东西他一直在用,特别是钢笔,就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是一份很好的纪念品。
当天,已经上初一的田才听说南京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又来学校了,他特别激动,特意从家里赶来和大家见面。特别是见到现代+大记者秋晨哥哥的时候,他脱口而出:“我记得!当时他和其他的老师一起来学校,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
能够与离别五年的人再见面,这样的经历无比珍贵。这次,田才结识了一个新的小伙伴——来自南京的贺浩然。“我们一起做了很多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搭档一起制作了这盏花灯。”
田才拿着手里的花灯向记者分享,他说在老师的介绍里看到南京的花灯很漂亮,还学到了很多南京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
“我的搭档很聪明,动手能力很强,我们一起合作才完成这盏花灯。”田才坦言,虽然刚认识,但是两人就像认识很久的朋友一样,非常有默契。贺浩然也说,在许多活动中,田才都能迅速捕捉自己的想法。
田才说:“未来也希望去小伙伴的家乡南京,亲眼看看绚丽的花灯和秦淮河。”
像田才与贺浩然这样有默契的搭档还有很多,虽然认识的时间不长,但大家通过一天的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花灯制作完成后,大家都兴奋地举着花灯拉着小伙伴一起合影留念。
西部少年沉浸式体验非遗漆扇
校园的一边正在制作绚丽的花灯,另一边则在体验制作精美的漆扇。
在全国的多个景区,都能看到游客们举着颜色、纹样各异的漆扇拍照。南京的许多学校也引入了漆扇体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当天,现代+小记者团和宁夏小朋友沉浸式体验了非遗漆扇。“你喜欢什么颜色?我来调。”两地的小朋友互帮互助,一起将调制好的色漆滴入水中轻微搅拌,待水面形成流动的花纹后,再将白色扇面放入水中,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作品就此诞生。
精美的扇面,就像一幅大美中国画,让中国美学尽情展现。拿到定制的漆扇,今年12岁的马伟军十分喜欢。“从来没见过,我要带回去给家里的弟弟妹妹看看。”
这样的经历对于这里的每一个宁夏小朋友来说都是首次,他们第一次认识花灯和漆扇,也是第一次结识远道而来的同龄小伙伴。他们纷纷表示,这些内容都是书本上没有的,这段经历很难得,这份友谊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