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发布

“万亿之城”南通 如何书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分答卷

南通西站 吴欣欣 摄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江海交汇,生机勃勃,奋进在新征程的南通,催生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7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十三场: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勇担使命。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作主发布。南通市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等方面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勇立潮头,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南通滨江临海连上海,是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南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推动“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经济强”的基础更加厚实。2020年南通迈入万亿城市行列,2023年经济总量达1.18万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5.3%、增速在全国26个万亿城市中列第7位。

二是“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53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19万元,年均增长8.3%、列全省第2位,居民人均存款超16万元、列全省第2位。

三是“环境美”的底色更加亮丽。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均为全省最优,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430公里沿江沿海生态带全线贯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典型,南通已创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市县两级“满堂红”,“中国好人”数量全省领先,创意发起“童声里的中国”并唱遍神州,幼有所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全龄友好城市加快建设。

积极开拓蓝海、深耕沿海、策应上海

当前,南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突出产业这个关键载体、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协同这个重要路径,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勇担使命。

张彤用“开拓蓝海”“深耕沿海”“策应上海”三个关键词介绍了南通的发展方向。

一是开拓蓝海,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南通将以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做优做强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力争到2025年,再引培科创项目3000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翻番、达到2万亿元左右。

二是深耕沿海,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南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LNG能源岛——阳光岛、全国首个风电母港和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群。今年还将新开工7个百亿级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正向建设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迈进。放眼长三角临沪地区,南通沿海可利用土地面积超过30万亩,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南通下一个万亿看沿海,将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东南大学国际海洋学院,也就是东南大学南通校区等加快建设,统筹沿江创新转型和沿海绿色制造联动发展。

三是策应上海,打造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南通超过50%的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70%的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张彤表示,南通加快跨江融合,推动与上海、苏州同城化,更好发挥沿江向西、沿海向北传导辐射带动作用,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精准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面落实沪通新一轮科技创新和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打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

问答摘录

潮涌江海,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南通滨江临海、区位独特,如何发挥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沿海是南通最大的资源优势和潜力所在。张彤介绍,近年来,南通加快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完成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占全省1/4、沿海三市1/2。

一是坚持产业拓海。当前正编制实施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制定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大力发展绿色新材料、海洋新能源、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是坚持科技强海。当前正加快构建面向海洋经济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涉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和产业孵化,发展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

三是坚持人才兴海。南通人才资源总量超160万、居全省第一方阵。将持续放大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效应,培育壮大海洋领域企业家、高水平人才、高技术人才“三支队伍”。

四是坚持开放活海。着力打造“黄金水道”,内河航道总里程数全省第二、面积密度全省首位,通州湾港区河海交界水域获批江苏首个相当A级航区。将更大力度落实“水运江苏”部署,构建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新通道。

交通流量变发展增量,“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

“难通”变“好通”,成为南通的一张金名片。张彤表示,“十四五”以来,南通交通建设投资连续跨越3个百亿级台阶,一个陆海空并进、公铁水联运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一个四通八达的南通未来可期。

加快构建“八龙过江”格局。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拉开了加快跨江融合发展的序幕。2011年、2020年,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先后建成通车,南通加速融入长三角核心圈。2022年陆续开工建设了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公铁大桥3座过江通道,“今年争取开建苏通二通道,深化崇海通道规划研究,‘八龙过江’格局形成后,长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1座过江通道,交通格局的重塑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区位红利,真正实现与上海、苏南的交通一体化、生活同城化。”

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近年来,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等先后建成运营,成为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上承南启北的重要节点。随着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等项目的建成通车,届时南通到苏州只需20多分钟、到上海只需40分钟左右,将实现2小时通达上海大都市圈所有城市、3小时联通整个长三角。

跨江融合,“创新协同区”破题长江口

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持续深化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南通如何积极谋划、抓好落实?

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晓斌介绍,作为长江口北翼重要城市,南通持续推进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目前,南通正紧锣密鼓研究编制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了五个协同方向。

第一个是产业协同,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将聚焦上海、苏南所需、南通所能,合力打造一批深耕产业创新的专业化合作园区。第二个是科技协同,全力营造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将持续推动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在上海、苏南开展“飞地孵化”“离岸创新”协作。第三个是绿色协同,统筹生态共保与绿色转型。正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试点,谋划建设一批低零碳产业园区。第四个是开放协同,主动承接上海、苏南开放功能。积极争取将协同区打造成为上海自贸区联动片区、上海东方枢纽北向配套区。第五个是机制协同,积极开展区域一体化改革创新。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南通自2012年获批试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在长三角地区率先与上海签订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亿元提高至333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7件提升至58.3件……

南通市科技局局长吴佳华介绍,全面推进沪通新一轮科技创新战略合作,重点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与上海“同频共振”,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科创细分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一是推动科技资金股权化。二是推动园区产业特色化。三是推动产业投资垂直化。四是推动创新平台市场化。五是推动科技招商专业化。

依托新兴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培育未来产业

南通提出要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将如何促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

南通市工信局局长曹雁卉介绍,2023年,南通在全国制造业50强城市中排名第12位,船舶海工、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外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值已突破一万亿元。

一是稳基础,让传统产业“发新芽”。南通7153家规上工业企业,50%属于传统行业,贡献了60%的产值和利润。高端化是转型的首要任务。以船舶海工为例,我们成功走出了“高技术船舶+高端海装+高端配套”的发展模式。二是抓风口,让新兴产业“长成林”。近年来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省级907家。三是抢布局,让未来产业“快生根”。将深耕“绿氢”“风光储”等细分赛道,实现风力、光伏、储能、绿氢等于一体的“环保+新能源”发展模式。

以旧换新再加码,激发内需强潜力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南通如何抢抓机遇、承接落实?

南通市发改委主任秦艳秋介绍,设备更新方面,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7万台(套)、约占全省12%。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推出8000万元的“补贴+让利”措施;全市汽车报废更新申请审核通过2084份、全省领先,新能源汽车上牌量同比增长59.5%,家电以旧换新超2.8万台(套)。

接下来将更好释放内需潜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比如,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前期摸排的项目基础上,延伸至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

重点抓好三方面,打造一流开发区

今年是南通开发区建区40周年。开发区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曹海锋介绍,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优化开放格局,构建主平台。在G15沈海高速以东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力争通过5~7年时间,在制造业规模上再造“一个开发区”。二是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强引擎。组建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创新联合体,深化与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协同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创新策源地。三是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增强新动能。下阶段,将围绕开发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和新能源“3+1”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布局,全力突破强链补链延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