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汪维宏:还原更立体的好官苏东坡

汪维宏

扫码看视频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从古至今,苏东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的“天花板”。但是,近千年来,世人大多聚焦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与杰出贡献,而对作为官吏的苏东坡,往往缺少集中、系统的关注与探讨。

事实上,苏东坡作为古代官吏的杰出代表,其忧国忧民、履职尽责,其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堪称为官从政者的典范。作家汪维宏的新书《千载浩然苏东坡》即由此入笔,以苏东坡的仕宦生涯为主线,聚焦他敬业精业勤业、亲民爱民惠民的品德与功绩,再现了他良吏、能吏、廉吏的光辉形象。作为人物传记,该书也兼顾到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不同时期的生活和事件,同时对相关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有所涉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立体的苏东坡形象。

历史上那么多名人,为什么独独苏东坡能成为千年的“网红”?汪维宏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才能有他。当下是数字化、信息化社会,信息量爆炸,且瞬息万变,如何去应对、适应社会?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苏东坡作为我们的楷模,在当代依然不过时。”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斯佳/文

牛华新 顾炜 于茜同/摄制

穷不仅能独善其身,也能兼济天下

读品:新书《千载浩然苏东坡》聚焦作为官吏的苏东坡形象,系统梳理了他的仕宦生涯,为什么会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

汪维宏:首先非常感谢中国方正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对拙作的厚爱,两家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关于苏东坡的传记、文学作品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俯拾皆是,我在研读的过程当中,发现关于苏东坡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他的文学艺术方面。从嘉祐六年(1061年)苏东坡到凤翔任签判,一直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去世,在这期间的四十年,苏东坡的身份首先是一个官吏。我个人觉得,近千年来,关于东坡先生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不够立体、不够全面,因为丢掉了他的主业。而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只能算是他的个人爱好,只不过他的文名太盛,而政声太弱,他在为官为民方面的一些作为,都淹没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这也是我当初以这个点切入,来研究苏东坡的一个起因和初衷。

读品:在您看来,苏东坡坎坷起伏的为官生涯中,最高峰在何处,最低谷又在何处?他最值得称颂的政绩有哪些?

汪维宏:很多人认为苏东坡的高光时刻应该是在乌台诗案和黄州被贬之后,得到朝廷重新重用,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官位节节攀升的时候。但我认为,他的人生高光时刻应该是在他的贬谪时期,即黄州、惠州、儋州时期。一开始我研究苏东坡,包括写作初期,我都认为苏东坡在临去世前,在镇江金山寺他的画像下的自题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一句戏言。但随着研究逐渐深入,我越来越认为这不是他的幽默,他确确实实以他的一生,以他在这三个贬谪地的所作所为诠释了一句话:穷不仅能独善其身,也能兼济天下。

在这三个地方,苏东坡是贬官,有职无权,自身难保。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在黄州创设了中国第一所儿童福利院;在惠州建设了东新桥、西新桥,向当地百姓推广农业插秧技术,推广秧马,还利用他的水利知识,指导地方官吏在香积寺建筑堤坝,为农业和百姓的生活服务,等等。

苏东坡在儋州可圈可点之处就更多了,他作为中原地区的人到了海南,本身生活不适应,但是依然在儋州发挥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首先他兴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儋州的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就是他的学生,第一个进士符确也曾经跟他学习过;他创作《和陶劝农六首》,提倡黎汉民族平等,倡导农业生产,成功劝说黎族同胞改变了“不麦不稷”“朝射夜逐”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儋州当地没有医生,人们很迷信,生病都是靠杀牛祭祀,他用自己的中药知识为百姓开方,药方里需要黑豆,他从广州的朋友那里要来黑豆,后来当地人也种植黑豆,都称它为“东坡黑豆”……

无论在人生的高光时刻,还是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苏东坡都心中有民。他的致君尧舜的抱负、济世安民的思想、为民务实的作为、清正廉洁的品德可以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他的一生当中,无论风云变幻,他基本都能做到不改初心。

没有这种性格,苏东坡也不会流芳百世

读品:苏东坡为官期间,经历了五位君主的更迭,数次被卷入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当政治理想遭遇现实困境,苏东坡是如何应对的,又是如何调整心态的?

汪维宏:我觉得无非来自于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家风、家教对他的熏陶,尤其是他的母亲程夫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学业上则是他的父亲苏洵对他影响较大;二是苏东坡在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从中汲取了生命、生活的滋养;三是他的从政经历加深了他关于社会生活的认知;最重要的是,他在黄州最困难的时候儒、释、道兼修,简单地说来,儒学增强了他兼济天下的情怀,道学坚定了他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佛学给予了他看淡一切的境界。

读品:知子莫若父,苏洵最初为长子取名“轼”,意为古代马车上乘车人手扶的横木,是因为深知他性格开朗,才华外露,心直口快,不平则鸣,容易吃亏。纵观苏轼的一生,恰恰印证了父亲的预想和担忧。您认为苏东坡的性格对他的政治生涯,乃至整个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汪维宏:过去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知识改变未来”,多数情况下都是对的,但是我认为对苏东坡而言,如果没有这种性格,可能他也不会流芳百世。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明明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后台是神宗皇帝,王安石当时如日中天,他去反对变法,无疑是以卵击石,比他声望高的、比他官位高的、资格老的都三缄其口,但是苏东坡依然不吐不快。到了后来司马光再次执政当宰相,苏东坡明明知道司马光要把王安石的变法全部废除,而这个时候他有了若干年的地方工作经验,认为变法也不全是错的,尤其是在免役法和差役法上面,所以他又跟司马光发生了争执。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对他的仕途是无益的吗?他知道,但他就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明知不可为而一定要为之。他就是敢于为了百姓的利益和江山社稷把自己的一切抛开,他愿意以身试法,这也是人们景仰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品:莫砺锋老师曾说,他愿意穿越到宋代的黄州去帮苏东坡种水稻,请苏东坡借给他1%的才华。如果您也可以穿越回苏东坡的时代,会做什么?

汪维宏:我很爱宋朝,也很想穿越。在苏东坡的身边人里面,我想成为谁?我想成为马梦得。马梦得原来是太学的学政,这个人性情耿直,口无遮拦,“学生既不喜,博士亦忌之”,他自己落得这么一个窘境。马梦得无意当中跟苏东坡相识,苏东坡到凤翔为官的时候,他把太学辞掉随行,在一生当中多次追随苏东坡。马梦得到了黄州之后,看到苏东坡的窘境,他主动去联系官府,帮苏东坡要来五十亩东坡之地供苏家来耕种,养活了苏家二十几口。所以如果能够穿越,我愿意做历史中的马梦得,不离不弃,追随东坡。莫砺锋老师是大家,我不敢跟他同日而语,我只希望能换取千分之一东坡先生的才华。

通俗文学的语言风格,学术著作的严谨态度

读品:《千载浩然苏东坡》选用脚注600多条,有人说,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苏东坡传记文学中,脚注标注最多的。请您介绍一下自己创作《千载浩然苏东坡》时搜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的方法。面对一些互相矛盾的文献资料,取舍标准是什么?

汪维宏:此举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中,人名、地名、时间不一致的时有发现;而有关他的传记、专著和史料更是俯拾皆是,这些文学作品和史料中相互冲突,与事实不符的不胜枚举。比如,苏东坡母亲去逝的时间是四月初七还是四月初八?“乌台诗案”苏东坡出狱的时间十二月二十八还是十二月二十九?又如在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中,黄州的安国寺和尚继连,有时是用的是连队的连,有时是莲花的莲;苏东坡在密州时的通判刘庭式,有时用的是家庭的庭,有时是朝廷的廷。再如苏东坡刚到黄州时寓居的定惠院,在有关史料中有时是实惠的惠,有时是智慧的慧……如何做取舍确实非常之难。

我给这本书定了一个基调:通俗文学的语言风格,学术著作的严谨态度。在众多版本的资料中,我肯定是选最权威的版本。当版本与版本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我自己会先甄别、分析,尽量忠实于古籍原文的写法;有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我就把两种说法都保留在书中;还有些地方我会请古籍研究专家帮助我,做一些更深入、更细致的考证。

读品:阅读了前人编著的苏东坡传记后,您认为比较好的是哪几本?

汪维宏: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传记作品中,我最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林语堂先生称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从他的书中更多看到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而李一冰先生不像林语堂先生那么理想浪漫,他既看到了横空出世、天资聪慧的苏东坡,看到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苏东坡,也看到了狱中受尽凌辱、做好轻生打算的苏东坡,更看到了劫后余生、多次被贬,从孤寂凄凉中逐步走向坚韧刚毅、豁达洒脱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是文化大家,他的《苏东坡传》应该是目前苏东坡传记里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而且也是百姓十分喜爱的一部传记。但是林语堂先生的这部传记更侧重文学性,可能由于他身在美国,手头占有的资料不像我们现在的人这么多。另外,他是用英语写作的,后期是别人把全书翻译成中文,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而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我认为史料考据方面比较强。我对李一冰先生也很敬仰,其实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李一冰先生本人已经离开人世了,但人不在了,他的著作还在。

读品:关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非常多,哪些故事大致属实,哪些故事纯属虚构,您能举几个例子吗?

汪维宏:林语堂先生曾经有一番评论,他认为民间流传的很多苏东坡和佛印之间的诗文、故事,都是佛印自己写的,我也基本赞成,当然也可能是后人演绎的。关于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更是后人演绎的。苏东坡的父母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其中三男三女,前面两个女儿都夭折了。苏东坡的哥哥叫景先,生下来时间不久也夭折在襁褓之中。真正活下来的是三个孩子:他的姐姐八娘,后来嫁给了表哥程之才,然后就是苏东坡和他弟弟苏辙。所以根本就没有一个苏小妹其人,但是人们津津乐道,这也反映了人们美好的心愿。但是作为一个人物传记,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史实。

汪维宏

1961年2月生于江苏泰州,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正高级经济师。江苏省书香全民阅读基金会理事长,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常务理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原副总经理。曾任凤凰股份董事长、凤凰传媒监事会主席。先后担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客座教授。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30余篇,合作撰写的《创先争优系列读本&做最好的共产党员》入选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