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培养领军人才,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勇攀技术高峰,这是在高水平医院建设中厚植优势的关键。2023年4月,《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江苏计划用3年时间,支持16家重点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枝繁巢暖引凤栖,乘风踏浪高歌行。这一年多以来,江苏各大医院建立了一支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医疗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为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建设高水平医院添技术强砖,加“智”造好瓦。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峻 梅书华
受访者供图
院士“领航”,突破关键技术
“幸运的是,朱女士的上臂再植后存活了,但是我们术中发现她的上臂神经缺损严重,这将严重影响上肢功能。”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副主任医师顾晓坤口中的朱女士,在29岁时,被机器轧断了上臂。如何修复上臂的神经,让她的手臂真正“活过来”,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朱女士的上臂正中神经缺损50毫米,尺神经缺损80毫米,想要修复如此长段的神经缺损,需要切取她自身更长段的神经进行移植,新的创伤无疑会带来新的功能障碍,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用人工神经移植物!”手外科治疗团队找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
顾晓松院士是国际神经再生研究领域的领跑者,他在全球首先提出了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理念,带领团队研发的人工神经移植物已经成功运用于临床治疗。最终,朱女士成功接受了修复手术,在术后长期的随访记录中,记者看到,她的手臂恢复得非常好,搬举重物、拧开瓶盖、捡拾硬币……回归正常生活的她,甚至成为一名手工劳动者。
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领衔成立了“周围神经损伤与组织工程修复中心”,目前,这支人才队伍已利用这项尖端技术修复周围神经长距离缺损多例,最长缺损达到20厘米,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批运用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临床案例。
医工结合,实现“从无到用”
在医疗领域,医生不局限于看病、做手术,还有许多人溯源求根,从研发“工具”这一步开始,走出一条崭新的赛道。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孔祥清就是这样一个灵感不断的“发明家”。
在我国,有2.45亿成年人患有高血压,约60%的脑卒中、50%的心梗与高血压有关。除了日复一日地吃药、打针,真的没有更好的方法控制住高血压吗?孔祥清不仅想控制高血压,他还想从源头上真正管住高血压,帮助患者摆脱高血压。
他以拳拳之心,带领团队走上漫漫科研路,终于,他们发现大鼠双侧的肾周脂肪组织和高血压具有相关性,通过去除或阻断该物质传入神经,可起到长期降压的目的。紧接着,在江苏高水平医院建设加速推进中,孔祥清的科研梦想逐步走向现实。他们紧盯“源头”,研发出了一款治疗高血压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目前这项研究已经治疗高血压患者300多人,1次治疗后患者血压下降15毫米汞柱,有效率达70%左右,持续时间1年以上。
作为科研之路上的启动者和主导者,孔祥清带领团队联合攻关,关关难、关关过,首先研发一种新机制,实现从无到有,再创新技术,达到从有到优,接着推出一种临床新方法,从有到用,完成了从科研到临床的闭环。
“他山之石”,助力中国“智”造
江苏各大医院在培育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人才梯队的同时,放眼全球精准引进国际顶尖人才,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落实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观念,为创新科技工作提供了充分保障。西班牙教授迭安戈·冈萨雷斯是国际上单孔胸腔镜的先驱者,引领了微创手术的发展,2023年,他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签约,成为该院海外主任。
引进冈萨雷斯教授团队后,双方从临床、科研、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国际单孔机器人培训中心,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培养专业人才,大大推动了学科发展。
手握操作杆,远程控制数米外的机器人舒展“三头四臂”,通过一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运用机械臂进行操作。目前,该院胸外科主任赵军已经带领团队,完成了几十例单孔腔镜下袖式切除或血管成形手术,使用创伤最小的术式完成高难度手术。这一更为极致的微创手术,使更多患者享受到了精准医疗服务。
机器人的灵活和精准,助力手术跨上更高的台阶。掌握了技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盯上了机器人设备,“为什么不研发一台更适合国人身体构造的机器人呢?”国产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国内首个、世界第二个在售的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该院胸外科一直有着密切的交流合作。胸外科团队在与术锐机器人工程师沟通时,首次创造性提出了扁平三孔套管的设计,使其形状能完美适配肋间切口而不影响机械臂操作,从而为其进行胸腔内复杂手术创造条件,仅通过一个四厘米的小切口便能置入两支蛇形臂手术器械和一支内窥镜,减少了患者的创伤。随着首台手术的完成,手术机器人“卡脖子”难题迎刃而解。
众行者远,夯实建设根基
人才建设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一个专家可以带出一支优秀的队伍,一百个领军人才,就能够助力高水平医院跑出“加速度”。江苏省人民医院以“人才强院”为发展战略,确定人才发展规划,从政府要求、群众需求、现有基础出发,分层推进,整体优化。该院建立了一批特色学科,同时还分类培养了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水平学术骨干、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品质协作团队。
在人才培养上,该院从多个角度进行规划。一方面,建立医院人才科研档案,掌握培养对象科研产出情况,包括国自然课题、高水平文章、人才头衔、科技奖励等,以此分析培养对象,划分赛道。另一方面,从不同层次培养高端领军人才、领军后备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并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动能强、综合能力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在人才引进上,该院建立了分层招引机制。坚持高端引领、分层分类、按需引进。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多途径地吸引国家级高端人才,打造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在团队建设、经费配套等方面,医院也给予了大力保障,助力提升人才储备量,构筑人才高地。
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多元的、开放兼容、不断迭代的宏伟工程。该院致力于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为高水平医院建设夯实根基,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风劲扬帆,破浪笃行开新篇
筑巢引凤,尽展其才。江苏高水平医院建设以人才为核心,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提升。通过创新25项人才引培举措和实施系列人才工程,培育出一支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人才梯队。
江苏积极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包括美国医学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等,通过国际合作,选派154名骨干赴海外顶尖医院研修,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例如,南京鼓楼医院与16家海外医院开展交流合作,引进了14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聘请了7名院士导师,以精准方式培育高层次后备人才。
各建设单位还利用高水平医院建设的优惠政策,推出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例如,江苏省人民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开展“互聘教授”工作,以“兼职聘任”的形式将33名教授与科室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前后期融合,实现医院和高校的协同发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引领作用,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担任医院首席科学家,制定雁阵领飞、博习优才铸造计划;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施登峰人才支持计划等,选拔6名医院“登峰计划”人才培育对象,组建研究团队,拨付培育经费,对培育对象进行靶向培养,冲击国家级人才。建设过程中,医院新增1924名高层次人才,其中57名为国家级医学人才,包括12名合作引进的院士、10名长江学者、18名国家杰青以及17名国家级专委会主委。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专家成为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首位中国籍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团队入选首批省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
下一步,江苏将持续深化坚持“人才”与“创新”的发展战略,超前布局前瞻科技,推进产学研医融合,16家医院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深化临床科研合作与源头创新,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的蓬勃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