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秒75——作为一项竞技体育的世界纪录,这个数字听起来比博尔特的9秒58还“疯狂”。在巴黎奥运会男子速度攀岩资格赛中,18岁的美国选手沃森用4秒75的时间攀上了15米高的速度赛高墙,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该项目世界纪录。而这,已是这项纪录自2021年来第11次被刷新了。
这无疑是所有奥运项目中用时最短的世界纪录,4秒多的时间还不够成年人完成两次完整呼吸。而该项目女子纪录也令人咂舌,波兰人米罗斯瓦夫在5日一天之内两破纪录,最终将其定格在6秒06,也是奥运会上用时最短的女子项目世界纪录。自2021年以来,它也已经刷新9次了。
据新华社
成绩不断提升的原因
现场看速度攀岩,场面是极为震撼的。它快到很多人第一次看比赛时,都以为运动员是被保护绳拽上墙的,因为实在无法相信人类在垂直方向上,竟能快得像在地面上飞奔一般。直到观看慢镜头回放,发现保护绳明显处于松弛状态,并没有承受下方运动员的体重时,人们才意识到:人类的运动能力,的确超乎想象。
一个已经快到如此地步的纪录,为何纪录刷新频率还能如此之高?
第一个原因是项目的标准化。竞技攀岩下设三个分项,历史最悠久的是难度和攀石,它们在巴黎奥运会组成了全能项目。二者保留了更多户外攀爬的元素,其比赛线路每次比赛都是全新的,就像大自然的环境也从来不会重复一样。普通人去岩馆体验攀岩运动,接触的也大多是这两个项目。
但速度项目的攀岩墙却是全球统一、男女通用的:15米高、5度倾斜角、并列两条3米宽的赛道、20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大手点,以及11个同样完全相同的小脚点。运动员无论在全球各地哪里训练、比赛,遇到的都会是相同的赛道。
这就意味着,运动员的攀爬过程也可以是固定的一套动作,并且可反复打磨、精进技术细节,以达到更快的效果。
第二个因素是攀岩运动在奥运会上地位的提升。观察该项目世界纪录的进化史可以发现,纪录刷新频率的明显提高发生于2021年,也就是东京奥运会后。这是因为速度攀岩在巴黎奥运会上首次作为独立的项目设置奖牌,让各代表团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陡增。一些国家也开始用政府保障训练的形式,鼓励速度攀岩的发展。
第三是适合速度攀岩的科学训练手段正不断进化。中国攀岩队科研负责人袁国庆介绍,作为新项目,速度攀岩与任何传统速度项目都有不同。游泳、田径等项目中,运动员的动作是规律、重复的,但速度攀岩赛道的岩点分布不是均匀的,选手的每个动作都不一样,上升轨迹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无法完全照搬传统速度项目的技术诊断思路,需要一套适应项目特点的新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各队都在进行自己的尝试。法国队曾利用过航空航天部门的训练基地,对运动员进行3D影像学分析;波兰队用无人机跟拍过攀爬的运动员,收集到影像后进行技术分析;中国队也采购过国外一套装备,在岩点上加装传感器,来监测运动员触点的时间等各项数据,但效果并不理想。
这个纪录面临的争议
说完不断提升的原因,再来聊聊这个纪录面临的争议。
速度攀岩的标准赛道是在2007年投入使用的,其设计者——法国攀岩定线员雅基·古道夫最开始的野心,是“设计一种像田径100米跑道一样的东西”。许多观众也确实觉得,速度攀岩就像岩壁上的“飞人大战”。血脉偾张的两两对决、瞬间成败的大悲大喜、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都给攀岩这个至今在全球仍算小众的运动带来了更多曝光。
另外,只需几秒就能完赛的速度攀岩,无疑踩在了传播潮流的点上。“我们在全球各地的转播商那里都接到过这样的要求:不要完整直播信号,只要精彩瞬间剪辑。”国际攀联的赛事运营经理费德里科·费罗说,观众们碎片化的注意力,逼迫着赛事提供更密集的亮点、高潮。“发展速度项目可以帮我们触达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
但速度攀岩也一直面临着争议。在攀岩入奥前,这个项目已经拥有了黏性很高的从业者、爱好者和观众社群,他们有着自己引以为傲的项目文化。由于项目从户外运动发展而来,资深岩友非常珍视人类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时展现出的创造性。因此,标准化的竞赛模式,在一些岩友眼中与户外攀爬的精神相去甚远。要求更换赛道,或者恢复使用随机赛道的呼声一直都存在。
“我们确实考虑过在东京奥运会后就更换赛道。”国际攀联副主席小日向彻回应道,“但这个项目的成绩还在飞速提升,现在换赛道对于选手是不公平的。”
而目前速度攀岩的领军人物沃森则认为,速度攀岩拓展了攀岩的项目文化。“看一场速度攀岩的比赛,是周六晚上最适合干的事之一。”他说,“它和攀石、难度攀岩确实不同,它有自己的精彩。我希望攀石和难度的支持者们给速度攀岩一个机会,来看看人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做成什么令人惊叹的事。我相信还有很多维度可以让攀岩变得特别。”
今年4月,在中国江苏吴江,沃森对记者说了一段相当诗意的话,来描述完成了一次完美攀爬时的感受:“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群蝴蝶,当你(在攀爬中)做对了所有事,那群蝴蝶会自己带着你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