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以“新时代、新人才、新生态”为主题的2024太湖人才发展大会在无锡开幕,现场“星”光熠熠。据了解,今年有35位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18位高校领导前来参加2024太湖人才发展大会。
引进一名院士,意味着可以带来一个团队,集聚一批领军、紧缺人才。近年来,江苏与“科研国家队”的姻缘不断拉近,不少院士带来项目和资源,院士“引擎”不断驱动江苏产业升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陈敏 综合
“真金白银”的顶格支持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各地都在期待与头部科技力量牵手,抢占创新高点,为发展链接导入“最强大脑”,将院士“才”富转化为地方财富,无锡也不例外。
太湖人才发展大会的前身是太湖人才峰会。时针往回倒拨至2023年,当时现场44名中外院士齐聚一堂,总投资超3.22亿元的9个院士团队合作项目当场签约,丁荣军院士团队获兑1亿元顶格支持,这是继丁汉院士团队后,无锡兑现的第二个“亿”级人才支持。
无锡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给院士实实在在的产业生态、人才礼遇和真金白银支持,院士都是带着项目和资源主动来,真正实现了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悉心用才更富支撑力,无锡还成立规模达15亿元的太湖人才系列基金,全市在库的人才企业达1866家,人才企业入库税款超230亿元,上市人才企业累计23家。
为丰富经济活力,无锡借力“最强大脑”,举办院士创新大会,精心组织院士午餐、开展“465”产业院士行等活动,用好院士小镇、院士之家等载体平台,去年全年对接超百位中外院士,签约院士项目14个,全市累计建设56个院士工作站。
不断升级的人才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将人生的首次创业选在了南京。他在南京创办了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6年过去了,图灵院孵化超67家企业,项目估值超270亿元。
“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团队,独一无二。”当时,姚期智就对南京招才引智的做法大大点赞。
据了解,针对院士、高层次人才和来宁留宁青年人才,南京“量身定制”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并不断升级。比如,今年南京进一步丰富紫金山院士卡、紫金山英才卡内涵,同时针对青年人才群体发布紫金山青柠卡。
“人才需求在哪里,服务的橄榄枝就延伸到哪里,”南京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做了一系列深入调研,推动英才卡服务更精准、申请更便捷。现在不仅有集合健康医疗、城市通勤服务的‘优享八条’,还有近300名服务专员的坚强保障。”
数据显示,南京现有“两院”院士96人、创新创业的中外院士125人,在校大学生100.76万人,形成科技领军人才加速集聚、高技能人才数量领先、青年人才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
诚意满满扩大院士“朋友圈”
院士的“加盟”为产业发展带来动力。布局大健康产业的泰州坚持产业项目和科创项目“两手抓”,把招商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用好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乡贤招商等手段,确保每年新开工大健康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同时,拓展“离岸研发孵化、泰州产业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深度对接高等院校、大院大所特别是院士资源,吸引更多创新成果、科创项目来泰转化。
深刻了解院士资源的重要性,百强县泰兴诚意满满,主动对接。“我们持续扩大院士‘朋友圈’,聘请陈坚院士、谢明勇院士、金征宇院士、庞国芳院士等一批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并引进一批如新型替代蛋白食品、全营养特医食品、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智能烹饪机器人等科创项目,有力巩固了头部供给领先优势和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邵鸣说。
全国65%的院士在江苏创新创业
眼下,全省各地也都在期待与“最强大脑”的双向奔赴。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实力雄厚、创新空间广阔,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热土和人才集聚的高地,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4月,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曾透露,江苏现有研发人员117万人左右,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级人才在苏创新创业。
如何让人才“引力场”更加强劲?江苏正在积极布局。在引才上,江苏将深入实施重点人才计划,高质量建设人才集聚平台,着力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在育才上,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合度,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争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江苏将加快完善“苏畅”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系统解决好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关键小事”,让各类人才在江苏安心发展、舒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