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花钱”势必留下“蛛丝马迹”,多一双眼睛“盯着”就多一份及时发现和曝光问题的机会。要想刹住“突击花钱”之风,既要发力“加码”,也要多方“用计”
第一财经报道,近期不少省份陆续公开了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发现的问题之一是,一些地方过紧日子要求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也是老问题,包括“突击花钱”,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支出会议、培训、“三公”经费等,违规发放津补贴等。
又见“突击花钱”,让人很不是滋味。
“突击花钱”现象由来已久,尤其集中在“年底”之时。这一做法,是打着维护预算的名义违背预算本意、破坏财经纪律,不仅对党中央倡导厉行勤俭节约的要求置若罔闻,还容易助长不正之风、滋生腐败,可谓诸多乱象的源头。
自“突击花钱”这个词汇流行开始,治理之道就一直运转不停。应该说,对这一问题的治理是有成效的。但令人担忧的是,多年来,“突击花钱”时不时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在国家层面三令五申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依然巧立名目,给“突击花钱”制造种种幻术,以求蒙混过关。这说明,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认识到“突击花钱”的危害性,也不注重社会观感。
对此问题,绝不可轻视。必须时时抓、重点抓,大力维护财经纪律,遏制歪风邪气。
在2024年元旦、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及时防治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中共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正风肃纪工作的通知》,要求坚决防治年底突击花钱搞“四风”现象。
在特别时间节点提出的这些要求,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直击“突击花钱”的“病灶”,极大遏制了地方“突击花钱”的势头。
不必讳言,在地方层面,对于“突击花钱”的追责和处罚措施还不完善、力度还不够大,震慑力也就不足。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凸显出“治乱用重典”的意义和必要性。
正如中国纪检监察报当时刊发的评论所言:纪检监察机关应坚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强化监督检查,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及时纠偏,对突击花钱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对可能存在的隐形变异现象严防严治。
换言之,针对“突击花钱”推出的治理之策,要“长出牙齿”,要敢于“硬碰硬”。唯有细化问责手段、加大问责力度,让高高举起的板子打到位、打疼人,方能让某些我行我素者长记性,也才能以实例发出严厉警示。
此外,专家也提出,应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突击花钱”势必留下“蛛丝马迹”,多一双眼睛“盯着”就多一份及时发现和曝光问题的机会。总之,要想刹住“突击花钱”之风,既要发力“加码”,也要多方“用计”。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