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国内

“毕业”后放归野外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央视截图

野化放归,是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建立了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监测技术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如今,圈养的大熊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幼崽学习野外生存技能,幼崽们也学有所成,开始融入野外生存环境。

从出生起,熊猫幼崽就在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半野化”培训圈内生活,跟着妈妈逐步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野外生存技能。幼崽到了1岁左右,就将转到大一百倍的大型培训圈内,在妈妈的陪伴中继续学习。这是熊猫中心首创的“母兽带崽”野化培训方法。

那么,野化培训“毕业”后的大熊猫又会去哪儿呢?在全国33个野生大熊猫局域种群中,有22个存在灭绝风险的孤立小种群。地处小相岭山系的四川雅安石棉栗子坪,因大熊猫数量少、当地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低,这里成了率先采取人工主动干预手段的地方。目前,栗子坪一共放归了8只经过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存活的均已到达繁殖年龄。

今年1月,石棉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只大熊猫妈妈带着一只约1岁半的大熊猫幼崽的场景。2月17日,另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两只大熊猫在雪地中交配的画面。这些监测数据表明,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小种群正在逐步恢复壮大。

而在全国,我国已形成小相岭栗子坪、龙溪-虹口、大相岭共三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地。20多年来,先后成功野化并放归12只圈养大熊猫,其中存活10只。大熊猫的成功野化放归,促进了小相岭和岷山南端的两个大熊猫小种群复壮。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