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精要

要美还是要命?我们不做这种选择题

唯有从源头铲除“黑医美”生存的土壤,让“黑医美”失去腾挪的空间,才能真正为消费者建立起规范、安全的消费环境

新华社报道,前不久,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非法行医致人死亡案件,主刀手术的陈某犯非法行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要美”还是“要命”?这样的“选择题”绝不该有。

2023年7月30日,一市民小丽在陈某的医美工作室接受了四项美容服务后,突发状况,因抢救无效死亡。

让人震惊的是,主刀手术的陈某没有学过医,既没有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工作室也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陈某的非法行医行为是造成小丽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这家医美工作室,玩的就是“业余”和“过火”。连耗材都通过微商买的这个医美工作室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埋下隐患。

为了一己私利,胆大妄为,连起码的敬畏生命的意识都没有,正是诸多“黑医美”令人憎恶的共性。

值得一提的是,8月15日,福建日报报道:肉毒素等医美用品被违规携带入境,福州海关全部查获。肉毒素为肉毒杆菌制剂,属于特殊物品中的生物制品,未经海关许可,不准许出入境。但有些人明知故犯,说到底还是“利”字当头,不惜铤而走险。而这些医美用品流向何处,不难想见。

期望爱美人士更加关注医美机构的资质,更加注重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自不待言,对造成消费者伤亡的“黑医美”依法严加惩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值得提醒的是,“黑医美”屡禁不绝是乱象频仍的根源性问题,唯有从源头铲除“黑医美”生存的土壤,让“黑医美”失去腾挪的空间,才能真正为消费者建立起规范、安全的消费环境,才能真正减少和杜绝“致命事件”。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整治力度。在地方,对于“黑医美”的打击也时常见诸报道。前述非法行医致人死亡案件的曝光和处置,本身也是多维度遏制市场乱象的体现。但正如新华社报道所言,“黑医美”导致的伤残事故、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折射出这样一个事实:“黑医美”尚未“伤筋动骨”。

客观上看,为了躲避监管,“黑医美”大玩“游击战”,流动性、隐蔽性强,这确实给监管带来不小的现实困难。但“黑医美”再狡猾,也不可能悄无声息、无迹可寻。

陈某的医美工作室在居民楼里一干就是6年,虽然其经营期间不悬挂和张贴任何招牌标识,但无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如果监管能够更深入、更细致、更主动,是不是可以早一点发现线索呢?

专家建议,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丰富监管手段,持续深入打击“黑医美”产业链条。这确实是可取之策,而显然,城市需要在强化社会监督机制、强化技术加持的同时,向社会公众展示更大的治理决心。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