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天气/财经

冲击“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未果 蕉下扛不住裁员了?

蕉下售卖的商品

凭借着“一把黑胶防晒伞”的生意,蕉下在防晒领域成功出圈。防晒衣、防晒帽、防晒口罩……都成了“香饽饽”。不过在两度冲刺“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未果之后,近日蕉下却传出了裁员消息。对此,蕉下紧急回应已新成立“公共事务部”,并且正在进行相关岗位人员的招聘。这一番操作却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热议,在行业中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季雨 文/摄

蕉下陷入裁员风波,公司回应:属正常架构调整

8月15日,“蕉下裁员”的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原因是有员工透露,7月底到8月初,户外生活方式品牌蕉下多个公关部员工,已陆续进入离岗休假状态。目前,公司已将品牌部门全部裁撤,市场部门合并到了销售部。

一时之间,蕉下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这个问题,蕉下的客服热线回应称,目前公司运营一切正常,外界所说的裁员消息实际上属于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和升级。“目前公司的公关都还在,新成立的部门叫‘公共事务部’,正在陆续招聘相关岗位的人员。”

招聘平台上的信息,也证实了客服的这一说法。在某招聘平台上,蕉下发布了招聘公共关系专家的信息,要求应聘者有3~5年经验,开出的薪资为“18~26K·13薪”。

截至8月16日,蕉下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仍在正常更新中。

从防晒转型“轻量化户外”,蕉下两次IPO未果

此次蕉下陷入裁员风波,不仅在消费者中引发了热议,在行业内也产生了影响。不少业内人士称,此次蕉下品牌部门的裁撤,与其两次IPO的失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暂且不说该推测是否属实,不过现代快报记者经过梳理发现,蕉下的IPO之路确实不太顺利。

蕉下成立于2013年。成立之初,它凭借“小黑伞”“胶囊伞”等产品迅速走红。随后,蕉下更是凭借着防晒衣、防晒帽、防晒口罩等防晒产品,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完成了从防晒到“轻量化户外”的转型。

2022年4月,蕉下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此次IPO“无疾而终”。同年10月,蕉下第二次递交上市申请书,不过这次上市申请再度“夭折”。而蕉下目前的经营现状,可以从招股书中窥见一二。

据招股书,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的毛利分别为1.92亿元、4.56亿元及14.22亿元,同期的总毛利率分别为50.0%、57.4%及59.1%,2021年的毛利率直逼六成。

虽然毛利十分可观,但数据也显示,蕉下的广告投入占比极高。2019年至2021年,蕉下的营销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从32.39%飙升至45.86%,其中广告投入就占去四分之一。而2019年至2021年,蕉下研发开支分别为1985.4万元、3589.8万元以及7163.5万元,仅占收入的5%、4.5%以及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蕉下“重营销轻研发”的企业战略布局。

专家:调整是品牌遭遇增长瓶颈的迫切需求

蕉下品牌在业内的发展,目前呈现出复杂态势。“起初,蕉下凭借独特的黑胶防晒伞成功在防晒领域崭露头角,并随后拓展至防晒服、帽子等多元化产品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蕉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分析道,一方面,防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和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品牌增长遭遇了瓶颈;另一方面,蕉下在尝试向户外领域拓展时,也遭到了来自专业户外品牌的竞争压力。蕉下两次冲击IPO未果的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詹军豪称,首先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对防晒及户外用品行业的看法可能影响了蕉下的IPO进程。其次蕉下的财务状况、业务模式、市场竞争地位等也可能未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期望。詹军豪认为,蕉下传出裁掉整个品牌公关部门的消息,这可能与企业缩减营销费用有关。在市场竞争激烈、成本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企业往往会通过优化组织架构、降低运营成本来应对挑战。然而,裁撤品牌公关部门也可能透露出,蕉下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面临了一些困境。“这可能会对蕉下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这也可能反映出蕉下在战略调整上的新动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