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长江策

从低空到太空 南京在下一盘什么棋?

中国首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星环号·南信大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 资料图片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 来源:央视新闻

南京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正在进行无人机试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畅 摄

买一张“火箭票”到空间站打卡、用“太空Wi-Fi”与亲友通话、“火箭快递”全球小时达……这些充满科幻感的场景,随着航天科技的进步,正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作为“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屡上热搜,还在国内掀起投资热潮。8月20日,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解读近日印发的《南京市培育发展商业航天产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发展路线图。

从低空到太空,南京在下一盘什么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史童歌 综合

从低空到太空,南京的天上有点忙

地面上,北斗地基增强站覆盖“全国一张网”;低空中,无人机应用于物流、应急救援、医疗、农业、巡检等;太空里,航空航天不再是“国家队”专属,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参与进来……这几年,头顶的天空越来越“忙”。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均被列为新的增长引擎。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顺势而起。

今年5月,南京举行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正式发布《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超500亿元,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力争推动南京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南京商业航天也在加速布局。在8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温拥军通报解读《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中心和发展高地。围绕这个主要目标,《行动计划》明确了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商业航天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高效集聚发展4个方面,共16项任务。有哪些亮点?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挑大梁”

伴随着“点火”口令,5月21日12时15分,“星环号·南信大星”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第一个商业红外气象星座项目的首发星,也是中国第一颗专业监测山火的卫星,其所获得的卫星数据可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污染监测、资源调查、精准农业、气象预报、金融科技等方面。

早在201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便联合建邺区政府、商业航天领军企业上海蔚星科技,三方合作成立了南京信大卫星应用研究院,这也是建邺区河西CBD第一批签约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行动计划》中明确,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高校院所与重点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挥产业平台引领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发展,聚力打造产业自主创新生态体系。

此外,南京将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卫星互联网底层技术攻关,加快突破通导遥商业应用共性技术。鼓励开展可回收火箭技术等重点领域研发。同时,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共建遥感测绘、星地链接等商业航天应用领域重点实验室,提升重大创新载体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

商业航天产业链由许多环节构成,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制造环节可分为卫星总体制造和卫星配套制造,而产业链下游细分为通信、导航、遥感应用等领域。从上游研制、发射,到下游运营、应用,几乎每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

《行动计划》中明确,在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方面,南京将聚焦商业航天卫星平台、有效载荷、火箭发射、地面设备等产业链重点环节,提出推进卫星研发制造、推动火箭研发制造、拓展地面设备制造、支持卫星星座组网建设、建设星座运营总部、促进卫星数据流通等6项任务。

2023年,中国一共将270颗卫星送入太空,有137颗是商业卫星,占比65%。而执行这270颗卫星发射任务的,有13次是由商业火箭完成的。

商业卫星的发射越来越密集,对商业火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商业火箭研发制造,支持火箭总装和航天发动机、液体火箭推进剂贮箱等关键部段研发制造,积极推进电动伺服系统、高可靠高密度功率模组技术在火箭制造领域产业化应用。

积极培育商业航天应用场景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同比增长28.95%。其中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培育商业航天应用场景,也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一环。

起源太空(南京)科技有限公司瞄准未来产业,是我国首家致力于太空资源开采和利用的商业公司,已向太空成功发射航天器和太空望远镜。其中,“NEO-01太空采矿机器人”以及“仰望一号”太空天文望远镜,为中国乃至国际创造了多个“首次”,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在培育商业航天应用场景方面,《行动计划》提出3项任务。具体来看,包括聚焦拓展卫星通信、卫星宽带、手机直连、车路协同等通信场景开发,深化北斗卫星在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导航应用,推进卫星遥感和频谱监测技术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拓展卫星通信应用、深化北斗导航应用、推动卫星遥感应用。

优化产业布局,各区突出重点任务

在推动产业高效集聚发展方面,南京优化产业布局,各区结合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突出重点任务。

发布会上,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一级调研员高正峰表示,江宁开发区将以发展商业航天产业为重点,构建商业航天、航空产业、低空经济“三箭齐发”产业生态,加大在卫星整星制造、载荷制造、星座组网、卫星数据应用及服务等上中下游环节的项目招引,培育引进商业航天专精特新企业,逐步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拥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主导产业优势的雨花台区,近年来不断推动软件产业向航空航天、智能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延链赋能。雨花台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建设介绍道,雨花台区将聚焦“新滨江”“数字城”两大板块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布局,“新滨江”重点发展商业航天相关设备研发、生产、组装、试验等制造产业,“数字城”重点发展商业航天相关数据处理及应用产业。同时,推进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打造雨花特色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江北新区一直高度重视北斗产业的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新区北斗产业基地已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100余家。”江北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张乐表示,江北新区将重点发展遥感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一体化应用示范和商业航天地面装备,建设卫星物联网产业基地。

向空天谋发展,向空天要经济,南京向“天”而行,锚定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高地,不断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