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南京城墙迎来大客流。自7月1日以来,南京城墙景区+南京城墙博物馆共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南京城砖的回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近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开展对原南京市第一机床厂地块的城砖回收工作接近尾声,预计可回收1.5万块城砖。
今年是南京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牵头城市十周年。如何盘活用好文化遗产资源,让世界看见城墙之美?这十年南京城墙建立了监测预警一体化、资源管理一张图、展览展示多途径……南京“明”城墙变成了“民”城墙。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实习生 刘昭意/文
钱念秋 赵杰/摄 (部分图片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本体保护,监测预警系统关照城墙“健康”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被誉为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这座旷世城垣,不仅让南京成为14世纪的世界第一大城,更成为东亚地区城防设施建设与城防系统建构的典范。正因为南京城墙的独一无二性,2014年,南京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牵头城市。
“中国明清城墙”是我国众多申遗预备清单中的其中一项。如何让南京城墙健康安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处部门主任王天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21年南京城墙建成了“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通信技术等,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在约25公里南京城墙全线安装了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监测1570多个点位,定期采集城墙数据、分析变化。
资源利用,城墙砖文可在线查询
一块青灰色的城砖上刻着“总甲黄原亨,甲首刘德华,小甲简文华、窑匠晏文叁,造砖人夫刘德华”。这块“刘德华”城砖是网红,观众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必打卡。
南京城墙砖文,是南京城墙的一大特色。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砖文包含内容十分丰富,是南京城墙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目前,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收藏带有砖文的城砖共计千余种;城墙本体上的上亿块城砖,多数城砖带有砖文。
时间长了,城砖与砖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风化,大多砖文已不太清晰,亟待信息采集与保护。因此,南京城墙砖文数据库建设自2018年正式启动,2020年完成,历时三年。2022年又在此基础上搭建完成了“南京城墙一张图”资源管理平台,厘清了城墙的“家底儿”。
通过这个资源管理平台,城墙砖文、城墙本体矢量底图等均可在线查询。
“颗粒归仓”,今年夏天又回收1.5万块城砖
2016年,南京发起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有奖征集城墙砖线索的活动,8年过去,已经陆续回收60多万块。
在一个月前,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开展了对原南京市第一机床厂地块的城砖回收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共拆除由城砖砌筑而成的两层小楼3栋,预计回收一万五千余块城砖。
王天文说:“我们第一次获取相关线索是在2016年。当时,热心市民来电反映第一机床厂地块的几栋黄色二层楼房屋的主体是城砖砌筑,于是,第一时间赶往实地进行了勘察。只是囿于时机问题,无法拆除,只能一直持续关注进展。”今年,原南京市第一机床厂用城砖砌筑的小楼拆除,城墙砖终于可以回收了。于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把现场城砖小心打包运回城砖仓库。王天文说:“将来,这批城砖将用于城墙研究及保护修缮。”
“世界朋友圈”,明后年将举办德国国王岩城堡展览
“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我瞥见幽深的黎明,我看到古老的昨天……”南京城墙博物馆里,“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吸引了观众驻足参观。
南京城墙博物馆在中华门瓮城东侧,以“呈墙”为设计理念,突出城墙本体,又与城墙紧密呼应,实现现代博物馆建筑与遗产本体展示的高度融合。
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金连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城墙是一个国际性的语言,除了讲好中国明清城墙的故事,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南京城墙之美,还以城墙为纽带扩大“世界朋友圈”,与世界上其他有城墙的城市进行联动合作。“去年我们和英国约克城墙举办了‘双城’展览,在城墙上一起举办了音乐节。”
明年,南京城墙博物馆将引进德国的展览。“计划明后年举办德国国王岩城堡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