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球迷

□南京 周世青

我问自己:算不算球迷?拿不定主意。前些日子,巴黎奥运会激战正酣,我最关注的是女排的比赛,常常深夜或凌晨的赛事,折腾得我这古稀老者整夜不能睡。

算不算球迷再说,不妨先回忆一下我这大半辈子的看球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电视,要看球必须到现场。除了足球,南京的一些重大球赛都在中山东路体育馆进行。彼时,我家住在城南,大概从幼儿园中班开始,50年代初曾为市教工篮球队队员的老爸就骑车带我去中山东路看球。看得最多的是江苏男女篮的比赛。晚上7点开始打两场,先是女队后是男队,每场比赛分为上、下半场。我还在中山东路体育馆看过1964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场内大概是六张球台同时比赛,因为不对号,老爸带我坐到看台的西南角,指着眼前球台挡板后面的那位胖胖的中年人说:“他是国家队的教练傅其芳,他坐在这里肯定有国家队的运动员在这里比赛。”果然,在这张球台上比赛的是大名鼎鼎的李富荣,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欣赏顶尖高手的球技。

1978年恢复高考,我入南京师范学院读书。学校毗邻的五台山万人体育馆,我经常光顾,看得最多的是排球。那几年,是江苏男女排的高光时刻,每次看他们比赛特别提气。我见到过邹志华、曹平、张友生、薛永业、孙晋芳、张洁云等著名运动员,只不过看台离球场有点远,因为是“穷学生”,买的都是三十几区的“飞机票”。

1981年我到铁中任教,此时看电视转播球赛已成风尚。这一年的11月日本大阪举行第三届女排世界杯。那晚中日女排大战,我给学生补课来不及回家,是在同事家看的。第五局中国姑娘逆转获胜,宋世雄的精彩解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两个月后的迎春晚会上,我模仿宋氏的现场解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四十多年来,中国女排战绩虽有起伏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我始终是“铁粉”,功勋卓著的孙晋芳、赵蕊蕊、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等江苏姑娘令我自豪。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职业篮球赛(CBA)是我当年看球的“重头戏”,特别关注的是本土球队。2003年以后江苏男篮有过辉煌,涌现出胡卫东、张成、胡雪峰、唐正东等众多本土知名球员。南钢主场时,我曾多次应学生之邀去现场观战。我也曾在三牌楼苏果超市邂逅唐正东,很高兴地和他合影。记忆深刻的是2005年4月的某晚“南钢龙”(江苏)和“华南虎”(广东)争夺CBA冠军的那场龙虎斗。前四场大比分2:2,第五场江苏队凭借主场优势,火力全开,距离终场不到9分钟时还领先近20分,已经有江苏球迷开始庆祝。就在这时风云突变,广东队仅用5分钟打出了16:0的高潮,江苏队以微弱劣势与总冠军失之交臂。那天我在现场,心里真不好受。

再说说我情有独钟的中国女排吧。平心而论在本届奥运会上打得并不差,小组赛连下三城,“八进四”落败土耳其,对方微弱赢球有运气因素。现在有一个怪的现象,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评价往往“一边倒”,赢了什么都好,输了什么都不好。其实,球场变幻莫测,谁也不是常胜将军。要我说,在此番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的表现可圈可点,女排雄风犹在,女排精神永存。愿女排姑娘们不气不馁,继续在中国“三大球”复兴的道路上发挥领军作用。

我这个老球迷始终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