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砖上为什么会有字?”“城墙是怎么建造的?”8月24日上午,现代快报欢乐社区行走进南京市秦淮区景泰苑社区,和中小学生一起聆听城墙故事,学习诵读技巧。活动最后,孩子们一个个在录音棚录制红色经典诵读。据悉,此次活动是秦淮区儿童联盟及红花街道景泰苑社区携手举办的“友好相‘育’‘童’在秦淮”系列活动之一。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新月 文/摄
从武定门地铁站3号口出来,古朴凝重的武定门城墙赫然出现在眼前。此次的“诵读红色经典 印刻童年声音”活动就在城墙洞里的“青春书店”举行。
活动伊始,13个孩子跟随南京市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讲师登城墙、听故事。尽管天气炎热,但孩子们兴致勃勃,带着笔和本子认真记录着学到的知识。“我看到城墙上有一种可以插旗帜的石头,它的旗孔是圆形的。”“我知道了城墙墙砖上刻的是烧砖人和监督人的名字,如果城砖烧得不好,可以问责到人。”“城墙砖的要求是‘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敲出来的声音要‘当当’响。”“老师说城墙黏合剂中有糯米汁。”
随后,孩子们在南京市朗诵协会副会长刘洪宁的带领下,学习诵读技巧。在老师的鼓励下,几个孩子登台展示诵读,刘洪宁一一做出点评和提示:“朗诵前要了解文字稿件的结构,从朗诵角度进行段落的划分,还要了解文字的中心思想,分清表达的主次。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很生动、很形象,节奏变化也很丰富,小朋友们要多练习。”
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小学五年级学生段钰炜没有专门学习过诵读,她的妈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刘老师讲解的诵读知识对孩子很有帮助,孩子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专业的诵读培训,这次体验收获很多。”
“我学习到了朗诵的技巧,知道了朗诵要根据文本内容来表达相应的情感。我很喜欢朗诵,之前在渡江胜利纪念馆也朗诵过。”南京市小西湖小学的学生刘芯羽说。
在老师的指点下,孩子们还一一走进录音棚,录制了属于自己的红色声音,有的朗诵了《少年中国说》,有的介绍了金陵机器制造局……
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学生周诗雯是第一次走进录音棚,她有点紧张,但记住了老师教的“要掌握节奏和语调”,顺利结束了录制。
南京市秦淮区知行文化活动服务站理事长卢红芳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她表示:“孩子们诵读经典并且录制留下自己的声音,这一新颖的形式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了红色文化。我们还给孩子们分发了《烙印——南京红色文化故事》一书,想告诉他们,南京这片革命热土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无数英雄先辈用壮举乃至生命诠释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希望通过文化走读、红色诵读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儿童友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