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精要

最新标准:居民医保个人缴费不低于400元

视觉中国供图

8月26日记者从国家医保局获悉,近日,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今年居民医保筹资、待遇保障以及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与居民医保家属的共济等方面明确一批新的政策措施。

其中,在个人缴费方面,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力度,同时居民个人缴费增幅适当降低,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每人每年分别不低于670元和400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个人缴费新增标准首次低于财政补助标准。

对西部、中部地区分别按人均财政补助标准80%、60%比例补助

《通知》明确,2024年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力度,同时居民个人缴费增幅适当降低,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每人每年分别不低于670元和400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个人缴费新增标准首次低于财政补助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医疗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合理提高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是巩固提升待遇水平和确保制度平稳运行的客观需要。”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要求,中央财政继续按规定对地方实施分档补助,对西部、中部地区分别按照人均财政补助标准80%、6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补助。

同时,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对于持居住证参加当地居民医保的,各级财政要按当地居民相同标准给予补助。

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相关医疗费用纳入门诊保障

在大病保险保障方面,通知明确,依据大病保险筹资水平、大病患者保障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大病保险保障大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的精准度。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医保叠加大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达到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报销比例向高额医疗费用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医保局还重点提出了加强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保障,要求将参保居民在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相关医疗费用纳入门诊保障,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合理提高住院分娩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进一步减轻参保居民生育医疗费用负担。

明确对居民连续参保缴费实施具体的激励措施

通知明确,连续参保激励是连续参保满4年,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可以享受连续参保激励,按照规定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零报销激励是当年基金零报销,次年可享受激励,按规定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两项措施独立设置,都是从2025年起执行,符合激励条件的,均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每次提高均不低于1000元。如果当年发生了大病报销,使用了零报销奖励额度,虽然第2年重新计算零报销激励额度,但不影响连续参保激励。对于连续参保激励,即使居民参保人断保,虽然连续参保年数重新计算,但连续参保激励额度一直保留。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使用政策明年推进到跨省共济

“家庭共济能参保,帮助老人帮助小”。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到近亲属。

其中,近亲属是指《民法典》中规定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可用于支付近亲属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近亲属,也可以在报销医疗费用时,使用关联的职工医保参保人的个人账户来结算。

此次三部门通知要求,全面推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使用政策落地落实,国家医保局将积极推动进一步扩大共济地域范围,力争今年年底前实现所有省份省内共济,明年加快推进跨省共济。

此外,通知对扎实做好过渡期后半程巩固医保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要求抓好医保综合帮扶政策落实,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工作,确保两类人员参保率不低于99%。

2024年底前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及时纳入医保结算范围

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医疗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对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就医购药可及性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联合发文,要求各地确保2024年底前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有多个村卫生室的行政村至少保障1个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确保医保服务“村村通”。

记者26日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截至2024年4月,全国正常营业的村卫生室有58万家,超72%的村卫生室已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10万家纳入医保单独定点范围,32万家采取“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乡镇卫生院实现医保报销。综合新华社、央视、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