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聚焦

强制关注公众号、自动跳转广告、获取大量个人信息……

扫码支付怎么变得越来越复杂

“下单界面到底在哪?”来自山东济南的张女士前不久到北京旅游,在北京朝阳一家购物中心某品牌饮品店扫码下单时,被复杂的操作界面搞得心烦意乱。原来,她扫码后反复跳出又一个二维码,显示“添加福利官领购物券”。张女士觉得自己只是来北京旅游,今后完全用不到这项福利,便拒绝添加。可她始终找不到付款界面,咨询服务员后被告知,界面右上方不起眼处有3个小点,点击最中间的小点就可以下单。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餐饮店、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均存在线上支付操作烦琐的情况,有的需要关注公众号或下载App才能下单付款,有的会跳出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

层层点击才能付款,强制关注套路多多

山西太原的苏先生直言“苦二维码久矣”“扫码之后全是广告”。很多次,他扫描二维码后,出现的是小程序,但一点进去就会自动跳转广告,不小心触到立马就会进入另一页面。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东城、西城、朝阳多家商超发现,一些店铺在扫码点餐过程中为顾客设置了烦琐的操作程序,有的还需强制关注公众号,“不关注就没法消费”。

在北京西城一家饮品店,若不扫码关注公众号则无法点餐。关注公众号后,记者立刻收到了加盟广告和转发赠送饮品的信息,公众号最下方自左到右出现的是“我要点餐”“会员中心”“品牌加盟”三个选项。最后,点击“我要点餐”,才来到点餐小程序。

关于商家让消费者在扫码过程中关注其他信息的原因,受访专家认为有进行市场推广、增加商家自身平台粉丝数量、节约营销成本、收集消费者数据信息、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等因素。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郜庆看来,其中更暗含营销思路。一方面,商家可以在扫码点餐系统中设置会员体系,配置会员储值、优惠券等,增强客户黏性。另一方面,借助扫码服务引导消费者关注或授权,商家可以采集海量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整合,更精准地为用户“画像”,了解目标用户的价值、行为、需求、偏好等,向消费者进行活动促销、上新宣传或其他商业广告的消息推送,将数据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

“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后就能收集消费者的手机号、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可以帮助商家做进一步的消费者群体分析,方便推送个性化广告等营销活动。”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说。

超过范围收集信息,涉嫌侵犯顾客权益

“关注公众号小程序—注册账号—找到页面但找不到停车缴费—找到停车缴费—输入车牌号—缴费”,广东江门的胡先生已对这一套操作习以为常,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插曲”:缴费过程中可能自动弹出减免券,消费者点开发现是“坑”,退出程序后又要重新输入车牌号,全程下来起码要耗费三五分钟。此外,他还发现当地某停车场小程序有暴露个人过往行程信息的问题。该小程序一车一码,扫码缴费。他的朋友扫描了二维码缴费,“缴费过后居然能看到我个人车辆以往的缴费行程,包括起止停车时间、地点、时长等”。

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消费场所,扫描二维码后,还会弹出“需要获取个人信息成为会员才可以点餐”“获取地理位置”之类的提示,消费者如不同意获取个人信息就无法接受服务。

北京海淀居民闫女士有一次去自家附近的一家饭店用餐,店员建议其扫码点餐。闫女士扫码后出现了一个注册会员界面,其中需要填写客户姓名、性别、生日、手机号码、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受访专家认为,商家此举或构成侵权。郜庆分析,“强制交易”不仅包括交易条件(如定价、数量、质量等)的强制,也应当包括交易方式的强制或变相强制。“在最低消费、谢绝自带酒水、开瓶费等传统格式条款之外,对交易方式进行强制或变相强制的规定,也应当视为格式条款。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郜庆认为,从实践中来看,大多数的点餐程序多将应当明示的内容隐藏在“同意规则”“隐私政策”当中,或是以极小的字体等其他不显著的方式,让消费者无法轻易辨识或获取经营者所要告知的内容。“在经营者未履行明示义务的前提下,无法得出消费者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结论。”

设置商家资质门槛,明确线上操作规范

如何简化消费,规范扫码消费乱象?受访专家认为,需要从政府、商家、消费者等层面发力。郜庆建议,明确商家提供服务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边界和条件,设置商家使用二维码服务的资质门槛,严厉打击违规使用二维码套取个人信息的乱象。制定或修订互联网餐饮行业服务规范,建立互联网餐饮服务的法律框架,明确线上点餐、支付等服务的操作规范,规范商家的公众号推广行为,禁止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下载App作为提供服务的前提。

“针对不同细分领域制定相关合规指引文件,如上海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针对网络点餐、商超购物、餐饮服务、汽车销售行业、停车场扫码缴费等消费领域,分别制定了各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指引。”郜庆说。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