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热辣滚烫”的夏日,早晚上下班能顺利“抢”辆共享单车,是很多地铁上班族的“小确幸”。来自安徽的95后青年王琅琅,就是一名保障大家都能顺利骑上车的共享单车“摆渡人”。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集庆门地铁站、奥体中心等地,和王琅琅一起“体验”了一把高温下的单车调度。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娜 尹翼星/文 何刘/摄
“摆渡人”周末也要忙不停
王琅琅的工作片区主要位于集庆门地铁站6号、7号出口,附近写字楼集中、大型小区多,且周边道路车流巨大,上下班期间调度不及时极容易引发共享单车集聚。担心工作日探访影响王琅琅的调度效率,记者把体验时间放在了周六。
当天9点半,现代快报记者赶到集庆门地铁站7号出口时,戴着迷彩宽边帽、身着工作马甲的王琅琅已经停好了调度车,打开车厢后门,准备装车。在集庆门大街与江东中路衔接的拐角处,记者见到,各个品牌的共享单车几乎停满了人行道,紧贴着非机动车道,也停了数十辆共享单车。行人、骑着电动车的市民经过,都要格外小心。
“这些都是周五下班后大家骑过来,我们还没来得及运走的车辆。”王琅琅说,周末上班族休息,坐地铁的人少了,但这些堵在地铁口的车辆要清运走,送到附近的场馆、小区,方便游玩、出行的用户骑行。
王琅琅一边说,一边娴熟地把非机动车道上的车辆一一扫开,准备推到车厢旁排列等待装车。空气中仅有一丝丝微风,站着看王琅琅来回走了几趟,记者脸上就开始冒汗,王琅琅黝黑的脸上更是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身上的T恤和冰袖被汗水浸透。
装车、摆车都有“小窍门”
看到王琅琅左右手各推着一辆车走得干脆利落,记者也加入进来,没想到,虽然骑了这么多年单车,但刚一上手推,还是有些歪歪扭扭的。慢慢地,三四十辆非机动车道和挡在人行道上的共享单车都被推到了车厢旁。此时,记者已经汗流浃背,王琅琅的脸上也遍布汗水。只见他毫不在意地抹了一把脸,打开车子的自动升降板,和首批摆放在挡板上的10辆单车一起缓缓上升到车厢底部的高度,将车辆挨个推进车厢摆放整齐,再进行第二、第三批次的操作。
车厢装到半满时,非机动车道的单车已被清理了绝大部分,人行道上也仅剩下了停车位内的单车。王琅琅觉得此次需要清运的车辆差不多了,跟记者一起对停车位内的单车进行秩序整理,把东倒西歪的单车扶正,车把统一对着非机动车道。由于没有打开车锁,所以摆放单车时,上下提拉、左右腾挪……全靠手臂使劲。高温闷热的天气下,才摆了几辆车,记者就气喘吁吁。然而和王琅琅相比,记者摆过的单车有前有后、间距大小不一,没能做到整齐划一。
“车篮对着车篮,尽量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整体一排车子就不会歪。”王琅琅边干活边分享,他今年春节后才加入共享单车运维的队伍,工作内容就是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管理和清拖车辆,刚开始公司会培训,会有师傅带,也是干了一段时间才熟能生巧。
“比如那个升降板,如果把车子前后交错放,每次就能放10辆车,摆整齐了只能放8辆。”“再比如刚开始我嫌麻烦,清拖车子都是靠蛮力,结果每天都累得全身疼。”王琅琅笑着回忆,还向记者展示他胳膊上练出的肌肉。
日均搬运单车200余辆
记者了解到,如果是工作日,王琅琅每天早上6点钟就要出门,一天至少要调度运送200多辆单车。早晨他要赶在大家上班前,把头一天地铁站淤积的车辆调度到周边小区停放。到了晚高峰,则把车辆往相反的方向运送。其间,他还要随时关注手机App上或者单车调度群的消息——哪里单车淤积了,哪里需要补车,随时响应用户需求。
临近中午12点,在奥体中心附近的非机动车停车点卸车完毕,记者已是又热又累,亟须空调“续命”。此时,工作告一段落,王琅琅从车上拿出一瓶矿泉水一饮而尽。
王琅琅说,这段时间南京一直高温难耐,他也格外注意高温下的工作安全,一天要喝三四升水,随车携带了防暑降温药品。“天气热我就早点出门,如果感觉不舒服了,就少干一点。中午还会休息,下午少干。这样才能长长久久地守护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出行。”王琅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