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关注

南京市第一、二、八届人大代表,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夫人周俟松——

当代表,就要像落花生那样默默奉献

周俟松代表 通讯员供图

开栏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从9月9日起,南京市人大机关与本报联合开设“口述历史话使命”专栏,通过“老代表(或老代表亲人朋友)口述历史讲故事+新代表感悟历史话使命”,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以来南京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传递“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声。

■口述原声

我们都读过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咱们南京五中就有个“许地山班”,还开设了“江苏省落花生文学教育课程基地”……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人,她就是许地山先生的夫人——五中老校长周俟松女士。

1949年南京解放,老校长经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介绍,来到南京五中,担任数学教师。我1956年毕业留在五中教书,跟老校长同事、交往40年,经常听她谈到好些往事。

老校长是1954年初当选市一届人大代表的,还参加了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也就在这一年,她拿出许地山先生的稿费500元,在五中校园里修建地理园、气象观测站,引得好多学校都来参观。

上课、聊天中,老校长经常念叨她爱人——许地山先生名作《落花生》里的几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她要求自己做一名像“落花生”那样的人民教师,做一名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大代表。

当时,老校长倡导开展“课堂直观教学活动”,和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精心研制各种数学教具。其中有一套做得非常精美,还被国家教育部作为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外宾。1956年,她代表江苏出席了首届“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印象中,老校长穿得很简洁素雅,待人真诚。1962年春节前,她得知我要结婚了,特地赶来我家表达祝福,并赠给我一本精致的美术日记本,我一直珍藏至今。老校长1971年退休,在自家院落开设英语课外班,十多年里义务培养了近百名小学生。

正因为老校长心里装着大伙,后来她又被大家选举为市二届、八届人大代表。特别是1981年,年过八旬的她还出席了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见证并参与了南京人大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选举产生首届市人大常委会。

在南京人大“云上历史陈列馆”里,我看到老校长参加那次会议的一张老照片:她作为年龄最长的人大代表,与年纪最小的代表——21岁的周蕴美交流履职体会。这个画面太珍贵了,是老校长“一辈子不忘立德育人、无私帮助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1990年,在90岁寿辰时,老校长又一次向五中捐款,设立“许地山奖学金”。她就是这样,一生致力传承“落花生精神”,践行自己作为人大代表“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郑重承诺。

■代表感言

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代表、游府西街小学校长万代红:在迎接人民代表大会“70岁生日”的重要时刻,听到周俟松老代表的履职故事,让我感触特别深。当人大代表,就应当像她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界代表,我将以周代表为榜样,始终牢记为民初心,立足三尺讲台,奋力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通讯员 宁人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主人公

周俟松(1901年—1995年),湖南湘潭人,南京市第一、二、八届人大代表,南京五中原副校长。

■讲述人

郭子奇,85岁,与周俟松代表同事、交往40年,退休前为南京五中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