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三卷本《卢卡奇研究指南》出版后,江苏人民出版社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再度合作,重磅推出国内首部《卢卡奇文集》。9月20日,《卢卡奇文集》新书发布会在南京举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卢卡奇是西方的,也是中国的
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西方思想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世界的构成。进入21世纪后,走向成熟的中国学术界开始用编译全集或多卷本文集这种隆重的方式,向那些曾经深刻影响过当代中国的20世纪西方思想大师致敬。在最应当致敬的名单中,显然不能缺少格奥尔格·卢卡奇。但目前市面上,尚且缺乏卢卡奇的全集或选集。
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思想家之一、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据《卢卡奇文集》主编、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亮介绍,1935—1944年、1955年以后、1978年以后,卢卡奇分别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家、“修正主义”代表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三种不同的理论身份经由译介进入中国,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效应,在学术界激起层层涟漪。与改革开放后被引入中国的其他20世纪西方思想家不同,在这一时期卢卡奇的著作与思想深刻参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的当代重塑,像盐溶于水般,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术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此而言,卢卡奇是西方的,也是中国的。
张亮表示,如果将1935年《译文》杂志第2卷第2期上刊载的《左拉与现实主义》一文视为卢卡奇及其思想进入中国的起点,那么中国的卢卡奇翻译史就已经有近90年,翻译总量亦已超过德文版《卢卡奇全集》的一半。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成就。不过,由于早期翻译的历史局限性及各种主客观原因,当前卢卡奇著作编译的选目与质量显然已不再能满足当今中国学术界的需要。这是因为,相关出版物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且由于翻译的时间跨度很长,译者群体较大,中译文的统一性、规范性不强,总体上呈现早期少、后期多的格局。《卢卡奇文集》定位为可用、好用的学术普及版文集,精选能够代表卢卡奇哲学、美学、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进而有效覆盖卢卡奇思想发展的每一时期、每一侧面,以期完整呈现卢卡奇一生的丰富思想历程。
第一辑呈现卢卡奇的早期思想
作为一部学术普及版文集,《卢卡奇文集》第一辑,由4部卢卡奇早期著作构成,既包含卢卡奇公开出版的重要早期著作,也覆盖卢卡奇的重要早期手稿和通信,选目跨越哲学、美学、文学等理论视域,向中国学界完整呈现卢卡奇早期思想的总体发展样貌,具有补白性的作用,满足当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的阅读和研究需要。
《心灵与形式》是卢卡奇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是一本文学批评著作,评论了柏拉图、克尔凯郭尔、诺瓦利斯等人的作品、生活和思想等。卢卡奇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塑造经验现实,进而克服资本主义文化危机,论说文形式能够成为实现这一任务的批评形式。
《小说理论》是卢卡奇“前马克思主义时期”最后一本重要著作,主要描写:在总体性从古典时代的圆满状态堕落为现时代分裂状态的过程中,伟大史诗发生了向小说的历史转变。卢卡奇运用韦伯的理想型方法对小说进行了类型学研究。
《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是1912—1914年卢卡奇用康德哲学,为狄尔泰生命哲学补充本体论基础所建构出的一个未完成的艺术哲学体系。他主张经典艺术作品在艺术中的独立地位,先验的作品概念使得作品能够独立于所处历史环境中不同体验的物质条件。
为了回应针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批评,卢卡奇写下了《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一书,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对于恢复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潮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性。
张亮表示,希望未来能够用四五年的时间将20种卢卡奇的代表性作品翻译出版。他代表团队向一直以来不遗余力支持学术出版的江苏人民出版社表达感谢。
发布会上,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戴亦梁、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周嘉昕致辞。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吴勇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秦佳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刘健作为译者代表发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王雨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秀琴、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静、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大平畅谈了卢卡奇思想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肖德生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