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大江苏

建设文化强省,讲好“水韵江苏”故事

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 资料图片

9月27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聚焦“推进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并介绍下一步重点举措。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 任雨风

“水+文化”,探索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江苏路径”

“普查数据显示,江苏有文旅资源单体118万余个,其中自然资源景观占19%、人文资源景观占81%,这是江苏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最大特色。”杨志纯表示,江苏聚焦“水+文化”鲜明特质,发挥江河湖海资源禀赋优势,展开“两廊两带两区”建设,致力打造运河“美丽中轴”、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最精彩一段、“生态绿+海洋蓝”滨海美丽风光带、“太湖美”“美丽清纯洪泽湖”文旅魅力湖区。江苏现有5A级旅游景区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家,均居全国第一。同时,江苏利用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黄海湿地、兴化垛田、昆曲、苏绣等“最江苏”文化符号,向世界讲好“水韵江苏”故事。

文旅融合发展打响“江苏品牌”。培育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江苏创成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单位3家,无锡拈花湾、苏州“拙政问雅”、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连云港“大圣故里”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淮剧小镇”“只此周庄”“彭城风华”等受到游客青睐。以融合理念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成功举办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升格举办长江文化节,策划推出“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三年来吸引游客超千万,成为江苏新的“闪亮名片”。

在政策引导和消费促进综合效应下,江苏文旅市场持续回升向好,去年接待境内外游客9.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分别增长8.6%和1.7%;文旅消费总额5366亿元,占比全国第一。

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艺术创作生产形成“江苏现象”

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精神力量的内在要求。江苏提出并落实对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对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三个尊重”,建立完善财政投入、院团激励、人才培育“三项机制”,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苏剧《国鼎魂》、锡剧《烛光在前》等获得全国文华大奖。

江苏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成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剧场1156座,成为主客共享的“文化客厅”。同时,面向全国构建“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美术书法品牌体系,创作推出大型美术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长江春色图》,特别是创新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被誉为有史以来国内348个戏曲剧种集中交流演出、活态展现的首创之举。

博物馆观众超亿人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开“江苏实践”

江苏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世界非遗项目11项、全国第一。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累计有22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同时,江苏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博物知旅”“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等活动,推动非遗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依托江苏361家备案博物馆、26家一级博物馆,展示传播文明、发挥教育功能,去年接待观众超1.12亿人次,保持全国首位。

扩大文旅消费服务,探索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有效机制

如何更好助力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杨志纯表示,应当聚焦扩大文旅消费服务,探索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有效机制。一方面,在提升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能力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两廊两带两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域可游魅力新空间。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传统景点景区迭代升级,做强重点文旅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推出更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创意+科技”文旅新体验。另一方面,在政策引领和消费促进上下功夫。落细落实《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现有政策,研究出台促进夜间文旅消费、提升入境游便利化体验感等新的增量政策。持续办好文旅消费推广季、乡村旅游节等促消费活动,加大文旅资源推介力度,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推动游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让文旅市场更加旺起来。

聚焦文化为民惠民,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创新举办“家门口看大展”活动,组织举办文物精品展全省行和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基层巡展。提升办好“家门口赏好戏”活动,创新“送戏下乡”方式方法,推动小剧场建设提质增效,让“文化大餐”更接地气。

健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机制。组织开展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盘库建档行动。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更多有影响的考古重大成果实证“何以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