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斌
1986年出生,200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7年获学士学位;2009年师从张友宪教授,攻读艺术硕士写意花鸟专业,2011年获艺术硕士;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协会员,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南京开明书画院理事,三级美术师,职业画家。
贾明哲
1988年生于山东临清,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胡 岑
江苏扬州人,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硕士,师从徐钢教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书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中国画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龙 珏
湖南岳阳人,现居南京。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成员。2020年江苏省国画院新金陵画派新青年培养计划第一期学员。
许子杰
福建诏安人,201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现生活于南京。
艺术赏析:
在我自身的艺术创作中,我会带着从传统中汲取的东西,进而加入写生中所获得的感悟,进行我的创作。我首先会选取对我有吸引力的物象去进行艺术处理,我必须让画的东西先让自己沉浸到其中的意境之中,或静美,或幽远,或雄浑,在创作之前,我会先对一幅创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比如构图、笔墨、节奏、意境等,当然在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期而遇的东西出现,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画画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带着理性的感性去左右。当画纸铺好,静坐于自然中,提笔之时,自然便静静地和自己对话,产生共鸣,这共鸣中除了眼前的自然还有文化沉淀的背景,自然不简单是自然,这时候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及其历史的呼应,这种呼应恰恰可以让自己沉醉于其中,我想这大概就是写生的乐趣所在。
——胡岑
艺术赏析:
龙珏的山水画作品并非仅于技法层面的师古,其更重要的是在画面意境的营造方面对于古意的理解:无论是远山寒林还是玉岫青云,抑或是横波野渡……龙珏都严肃地对待画面中每个物象的生命状态,让每一个物象都能够传达给观者以永恒的生命感,但他又始终把握着这些物象与现实的差异。他作品中所有的表现看似没有情绪和风格的倾向,实则恰是在这一点上抓住了中国画对“境”的真正理解。清末王国维先生曾认为诗境有“写境”与“造境”之分。唐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而为三:曰物境、曰情境、曰意境。王国维又在《人间词话》中将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画同理,绘画之境即是艺术家以个人认识和修养为前提,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对于自然造化的理解与追求。关于宋人画境之核心且引用苏东坡写函虚亭的两句诗来解释是十分贴切的:“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龙珏对艺术格调与方向的追求是明确的,虽然他还在探索的路上,他已深悟中国艺术由熟而后生之理,取法上乘,不断打磨和修炼自己的表达方式,品正而格高。来时一旦归乎性情,其作品将更值得期待!
——方向乐
艺术赏析:
明哲力求能全面发展,他喜欢山水画,却不满足于逸笔草草的“书家画”。在硕士毕业后便南下杭州、继而北上京华,于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先生的山水高研班进修,老老实实地从一树一石画起,循序渐进,从临摹到写生再至创作,狠下了功夫。自他接触了山水画起,我发现他对于书法、篆刻也有了不同以前的认识。每次见面总能看到他有新的进步,这股进取的精神,让时常偷懒打瞌睡的我深受鼓舞。陆俨少先生说:“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相信明哲能持重磨砺,厚积薄发。
——曹钝夫
艺术赏析:
观赏古典山水画要“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才好”。然凡常俗世中的我们只能于图文中得见传世经典的粗略样貌,无缘得见精品力作的风骨肌体。杜斌管中窥豹式的局部取景,更加彰显了古典美人的惊鸿一瞥,不见全景的一隅风致 ,进一步安驻了丘园林泉的媚骨芳魂。雄健笔墨间的浓妆艳抹,如青铜饕餮上泛起的层层绿波,要调理得入味涵养得入古才好。关乎笔墨形色的剧情演绎,更像是与古对话,以个体的精神意趣连通古士夫的气脉高格,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斑斓峥嵘的质调亦平添了些许时风的快慰。
——胡电亮
艺术赏析:
子杰的字和画一样,古意漫溢,是帖学一路的正统路线,素雅安静,不激不厉,有一种老旧气,比较难得,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中国画画家的水平高低与书法关系极大,字不好画也很难达到一个高点,我相信,子杰一定是深谙此理的。他所有在书法里面吃的苦都会在中国画创作的时候生根开花。
艺术的世界在于饱满和丰富,沿着子杰的墨迹追寻下去,他是敬畏传统的画家,他用他年轻的笔墨功夫去诠释自己内心世界的种种机缘,能够自信地表达出自己清醒的艺术想法和独立的艺术语言。
——李德会
高 原
1987年生于江苏徐州。200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师从薛亮教授。现就职于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殷清华
字逸之,号逸心山人,2015年毕业于江南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徐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滕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李楚洋
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任教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胡研文
安徽黄山人,现居南京,书香缘艺术培训校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纪元元
中共党员,1999年出生于江苏泰州。2021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山水画专业,同年保送南艺中国画山水硕士研究生,师从张筱膺副教授。 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艺术赏析:
当代水墨艺术家在对待传统的观念上,首要问题是认清传统的生命力是相对的。如唐代绘画相较于宋代,是传统的。宋代绘画相比于元代,也是在传统中延续发展的,可见笔墨是在不同时代中变化与发展的。许多艺术家片面地将某一种笔墨程式或符号认定为传统,这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错误逻辑,也是对传统的误读。实际上传统是一种内核式的文化精神,艺术家也应是基于这种文化精神,表现对客观物象的一种认识。笔者试图走出传统水墨观念的格局与模式,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融入传统艺术精粹。笔者以为,在进行当代水墨创作之前,首先要厘清创作观念的来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搞清楚这些观念在多大程度上支配、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而这些观念是否被视为创作“文本”,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绘画首先应渗入哲学问题的思考,优秀艺术必须是基于传统文化精神上的情感表现,作品应呈现出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而哲学为作品的精神性思考提供了基础,艺术家作品也作为一种可视、可触摸的哲学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者在面对作品时除了视觉刺激之外,更多了内观文化体系的思考。
——李楚洋
艺术赏析: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曾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这番话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奥妙所在——虚实相生,笔墨间蕴藏着无尽的意境与情感。我长在黄山,自幼饱览山川美景,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我将书法的笔意运用到山水画创作中,虚实相间,形成笔墨语言。通过对传统山水的临习和钻研,结合自己的理解抒发自身的情感,酣畅淋漓,大气磅礴,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胡研文
艺术赏析:
纪元元贤淑而文静,说话低声细语,听者有如春风拂面。但是她的画却很有气势,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她的山。她的山脱落于造型多变的湖石,用跳动的笔触表现秀奇险怪的造型。她喜欢湖石,因为白居易描述湖石:“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湖石的美是浓缩的山水之趣。通过湖石,她可以将百尺山景连绘于一方尺素之间,也可以通过一尺湖石囊括万般景致。灵动的皴法还使得她的画面总有种奇幻的感觉,让观者难以分辨出是实景还是虚境,如梦如幻。
——丁亚雷
艺术赏析:
高原画静,但静中生奇。她的丘壑、松树、泉水、月亮都给观者一片静谧之感。这种静不呆板,反而给人以诗意。山静似太古,松静却生凉,泉静湛片玉,月静而有光。乍看这种静似乎是为了配合大块的色彩,装饰性的结构,让画作更加引人注目,夺人眼球,因此将内容的比重向形式退让。这当然只是一种初步的印象,耐看的画总是别有洞天。因此,我从她绘画的过程延伸,再看她画时开始注意到色彩之外水墨点染的细节,和这些大块色相反,细节处灵动而恣意。她本人似乎也充满了对这些细节描绘的热情,特别是在那些水墨写意的画作中,这样的点睛之笔更是若隐若现地与它的观众进行一场无声的游戏。
——程娇龙
艺术赏析: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中国画的色彩是主观性的、 情感性的,青绿在道家五行色彩观中属木,是生机勃勃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清华的青绿山水从传统绘画形式中得来,用没骨的手法弱化线条的运用,色彩突破岩石轮廓的束缚,自由地交融蔓延,从而呈现出朦胧的虚幻的画面,带给我们“桃花源”般的不真实感。作品吸收了西方的构成观念,山石的大小层叠错落有致,设色雅致清新,画面中删去繁杂的树木、房屋,只留一空亭,意境深远,得倪云林萧条淡泊,荒寒简远之意也。
——杨永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