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欢度国庆

现代快报“七天打卡七大红色地标”系列直播第七场在苏州进行

打卡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芦荡深处感受鱼水情深

纪念馆小青松宣讲员冯英泽

来自昆山南港社区的居民团体在馆内参观

风起芦苇荡,心动沙家浜。《沙家浜》的旋律传唱千家万户,《沙家浜》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10月7日,现代快报“七天打卡七大红色地标”系列直播第七场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带领线上观众了解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南东路地区军民坚持抗战的历史,近25万人观看了直播。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徐晓安 尤力庭 文/摄

三年级学生为线上观众讲解,母亲:我觉得对孩子很有意义

10月7日,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尽管苏州阴雨连绵,但还是有不少游客排队进入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

沙家浜因同名现代京剧而家喻户晓,如今,这块曾经的抗战热土,已成为集红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湿地文化、美食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沙家浜景区占地面积6000多亩,拥有以原生态芦苇荡和湿地动植物为特色的绿色生态资源,以新四军战斗史和郭建光、阿庆嫂传奇故事为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以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科普研学为特色的团建培训资源等。

景区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横泾老街水乡风貌区、湿地科普等功能区域,并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向人们演绎着红色经典,展示着水乡风韵。其中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初创于1971年,2001年迁至沙家浜风景区,2006年纪念馆易地重建改版,2019年再次启动改陈布展工作,于2021年6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展陈面积2600平方米,展线627米,室外展区1300平方米。

纪念馆紧扣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和军民鱼水情两条主线,以“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军民鱼水情”为主题,由“潮起东路 抗日救亡”“江抗东进 英勇杀敌”“军民团结 坚持斗争”“亮明旗帜 开创新局”“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五个部分组成。展览全面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南东路地区军民坚持抗战的历史,讲述了江抗、当地民抗等地方武装、后方医院与人民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故事。展陈形式提取沙家浜文化元素,运用现代美学手法融入整体设计,使空间、展品、展项构成有机统一的和谐整体。从创建至今的五十多年时间里,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先后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上榜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名单”。

直播现场,除了馆内的专职讲解员顾老师带领线上观众参观,纪念馆第三部分“军民团结 坚持斗争”由三年级小学生、纪念馆小青松宣讲员冯英泽进行讲解。面对直播镜头和线下观众,冯英泽一点都不怯场。他的母亲吉女士介绍,冯英泽从幼儿园开始参加各种演讲培训,今年暑假期间,在经过面试、考核以及为期七天的培训后,正式成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宣讲员。“我自己是新苏州人,也是一名党员,而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是苏州有代表性的经典红色文化展馆,让孩子来这里做志愿宣讲,我觉得很有意义。”吉女士说,儿子几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会来此讲解,昨天是他国庆假期第二次“上岗”。“他已经可以独立宣讲一个部分,时长为四至五分钟,接下来他将继续学习,希望以后可以讲解整个场馆的内容。”

京剧《沙家浜》定名60周年特展,吸引老党员二次打卡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戏”是沙家浜的精髓,这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精彩唱词,从现代京剧《沙家浜》诞生至今,在锦绣万里的神州大地上已回响半个多世纪。

2024年是京剧《沙家浜》定名60周年,“甲子回眸 致敬经典”专题展正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出,特展通过“回望历史”“走进艺术”“薪火相传”三个不同角度回溯经典、品味艺术、助力发展。直播现场,来自昆山市张浦镇南港社区的居民旅行团,正在参观游览。带队人、退休社区干部周老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此次来虞团队共有27人,都是南港社区的老年居民,其中大部分是党员。已有35年党龄的袁四妹表示,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听说有特展,正好和弟弟一起来看看。”

作为红色历史文化与传统京剧艺术成功融合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京剧《沙家浜》自上演以来深受大众喜爱,知名度高、传唱度广。那么,为什么是《沙家浜》呢?展览第一部分“回望历史”通过新中国戏曲改革与发展、抗战岁月的相关切片以及“沙家浜故事”的文艺发展脉络,为观众呈现了这出好戏的诞生背景与创作经过。

一出好戏离不开好剧本和好演员。展览第二部分“走进艺术”详细介绍了《沙家浜》的剧本及艺术形象创作过程,还有延伸出的交响音乐、电影、电视剧、苏州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以此为契机,对京剧艺术、沪剧艺术及移植《沙家浜》的多剧种艺术进行科普。

凝聚了众多艺术家心血的红色经典《沙家浜》自诞生之日起,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为怀念这段历史,传承红色文化,1992年3月起,沙家浜的戏名成了一个真实的地名。60年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沙家浜,追寻抗战历史,感怀英雄事迹。从《沙家浜》到“沙家浜”,不论是真实历史中艰险的革命之路还是戏曲舞台上经典的红色故事,都是极其宝贵的宣教资源。“将这出经典戏剧传承下去、传播出去,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与职责。”讲解员表示。

七天打卡七大红色地标,七场“行走的思政课”酣畅淋漓

国庆七天长假,现代快报推出的“七天打卡七大红色地标”大型融媒体直播行动,每天一场直播,打卡红色地标,探寻红色印记,感悟红色力量。每一场直播都是“行走的思政课”,酣畅淋漓。

首场直播打卡渡江胜利纪念馆,在扬子江畔重温胜利记忆。第二场,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第三场,走进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了解周总理光辉而不朽的一生。第四场来到盐城,深入了解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第五场,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聆听70多年前发生在淮海大地的动人故事。第六场,打卡瞿秋白纪念馆,回顾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感悟“常州三杰”革命精神。第七场,来到苏州阳澄湖畔,芦荡深处感受鱼水情深……七天七场直播,每一场都有二三十万网友围观,相关微博话题数据达3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