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秋风响兮蟹脚痒

□张家港 丁东

“秋风响,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入秋以后,螃蟹大量上市,正所谓“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

螃蟹这一甲壳类动物,常见的有大闸蟹(河蟹、毛蟹、清水蟹)、梭子蟹等。古人给螃蟹取有“四名”:“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空,则曰无肠。”延展开来,螃蟹又有了“横行介士”和“无肠公子”的雅号。

相对于其他产地的螃蟹,阳澄湖大闸蟹品质上乘,久负盛名。阳澄湖大闸蟹又名金爪蟹,蟹身不沾泥,谓清水大闸蟹。其与众不同的四大特点:一是青背,蟹壳呈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泽;二是白肚,贴泥的脐腹,晶莹洁白;三是黄毛,脚毛长黄挺拔;四是金爪,阳澄湖蟹爪金黄坚挺有力,放在玻璃上能八足挺立,双螯腾空。阳澄湖大闸蟹是中国三大古名蟹唯一存世品种。

苏州阳澄湖出产的螃蟹为何称“大闸蟹”呢?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来源于苏州相城卖蟹人之口,卖蟹人挑副担子,沿街叫卖“闸蟹来!大闸蟹!”“闸”字在吴侬软语中音“sha”,“以水烹煮”之意。另一说来源于捕蟹者,捕蟹者夜间在港湾设置一以竹编成的闸,挂上一盏灯,蟹见到光亮,即爬上竹闸,捕蟹者捉之谓“闸蟹”。

什么时候的螃蟹最好呢?有句口头禅说,“九圆十长只只鲜,把嘴一抹成神仙”。意思是说,农历九月吃团脐(母蟹)。此时的母蟹,怀卵肥壮,煮熟凝结,蟹黄呈金黄色;农历十月吃长脐(公蟹)。此时的公蟹,体肥肉鲜,煮熟凝结,蟹膏呈白玉状;到了十一月,螃蟹准备休眠过冬,此时,不管是公蟹还是母蟹,都是黄满膏盈,味道鲜美。明代诗人高启有“母蟹膏多肉蟹稀”之说。

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品质优异,与其生长环境有关。阳澄湖通江达海、湖底平坦、水质清澈、光照充足、水草丛生、营养丰富,是极佳的天然养蟹场所。其湖底的泥沙经水流常年冲刷后,板结坚硬,为在湖底爬行的螃蟹增加了“抓力”锻炼等运动量,使它们一个个成了“运动健将”,其肉质紧实度高,品质自然优于其他产地。为鉴定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人们自有高招。以60度角放置一块一米长的玻璃,让螃蟹由下而上爬行,但凡能毫不费力、一鼓作气爬上顶端的,自然是极品;虽有些费力,但能爬上顶端的是上品。品级的定夺,依次类推。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传说为巴解也。”据传大禹治水时期,有个叫巴解的督工率领一批民工在阳澄湖边治水,工棚口的火堆引来黑压压一片“夹人虫”,上岸行凶咬人,在稻田咬断稻根,偷吃谷粒。晚上,巴解率众人在工棚边开沟筑壕,灌进沸水,升起火把,“夹人虫”席卷而来,纷纷跌入壕沟中死去。被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令人开胃的鲜香美味。巴解闻到香味,放胆第一个品尝了“夹人虫”。从此,螃蟹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论说吃螃蟹,苏州人经验最为丰富,有较娴熟的套路。我们不说上工具的吃法,单说没工具的“作业”。先吃蟹盖部分,用筷子挟出中间呈三角锥形的蟹胃,丢弃一旁,然后将包裹着的蟹黄吮干净。轮到蟹身,去除多余的蟹嘴、蟹肺以及中间一呈六角形的片状物——蟹心,用勺子舀些醋淋上,把蟹身的蟹黄蟹膏一扫而净,顿时唇齿留香。再把蟹身掰成两半,呈丝状的那些白色蟹肉,一下子呈现眼前。顺着蟹脚撕扯,将蟹肉拆出,吃进嘴里,嫩笃笃,肥笃笃,鲜笃笃。最后,便是蟹脚部分了。用蟹脚尖细的那一头把蟹腿中段的肉捅出来,送进嘴里,甜丝丝的,别有风味。不一会工夫,原本完整的一只红熟的螃蟹,只剩下呈半透明状的蟹壳。

《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东晋大酒鬼毕卓曾叹曰:“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唐代时,螃蟹作为贡品进入京城。唐代诗人李白赞曰:“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黄庭坚《谢何十三送蟹》曰:“形模虽入妇女笑,风味可解壮士颜。寒蒲束缚十六辈,已觉酒舆生江山。”苏东坡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写下了“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之句。一向低调的陆游,也经不住螃蟹的诱惑,写就“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名句。南宋诗人贾收和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分别留下了“谁令骨醉糟丘里,使我涎流书卷间”“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