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现代快报(常州)小记者工作室联合江苏苏豪蚕种有限公司,组织潘家小学少先队员走进溧阳蚕种基地,开展“访科研名企 探蚕桑文化”红领巾寻访活动,学习蚕桑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当新时代“小蚕农”。
中午我们来到了食堂,老师带我们包饺子,这时一个同学说:“老师,为什么饺子皮上有绿色粉末。”老师回答道:“因为我们把桑叶磨成了粉,放在饺子皮上,所以就会有绿色的粉末。”包完饺子我们就准备吃饭了,桌上有很多好吃的菜,我大口吃了起来,这时饺子煮好了,我在盘子里夹了一个放进嘴里,感觉味道好极了,我和同学们三下五除二就把饺子吃光了,老师又说道,这种放了桑叶粉的饺子我们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
吃完饭我们又去了种桑叶的地方,采了很多桑叶,老师让我们把桑叶撕成一块一块弄碎喂给蚕宝宝,看着蚕宝宝吃着桑叶,心里十分开心。
四(1)班 李思朗
指导老师 鲁瑶
基地内,蚕的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虎斑蚕的斑斓、柠檬蚕的清新、桑蚕的经典、柳蚕的雅致,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蚕卵的色彩同样丰富多彩,从纯洁的白到温暖的黄,再到生机勃勃的绿与深邃的青,这些色彩赋予了蚕“金蚕”“绿蚕”“红蚕”及“肉蚕”等美名。蚕的生命周期中,从微小如蚁的一龄蚕到壮硕如玩具小车的五龄蚕,每一次蜕皮都是成长的见证,每一次变化都蕴含着生命的奇迹。
随后,我们步入一间会议室,聆听了一场关于蚕起源的精彩讲座。讲解员深情地讲述道,蚕的发现归功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嫘祖。嫘祖在一次采摘中偶然遇见了那些洁白无瑕的丝状物,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奥秘,最终开创了用蚕丝织被的先河,为人类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1)班 梁晓萱
指导老师 鲁瑶
我们步入了郁郁葱葱的桑树林,那里每一片桑叶都洋溢着勃勃生机。我与小伙伴们携手采摘,为蚕宝宝精心准备它们的盛宴。在这份简单的劳作中,我仿佛与这些小生灵建立起了某种特殊的联系,每当目睹它们贪婪地咀嚼,我的心中便涌动着难以言喻的喜悦与满足。
最终,我们来到了纺丝之地。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刷子,轻轻摇动蚕茧,转动着那仿佛能编织梦想的“小摩天轮”。当丝丝蚕丝缓缓流出,化作一根根细长而坚韧的丝线时,我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也为蚕宝宝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四(1)班 刘子墨
指导老师 鲁瑶
我们走进一个很大的工厂,门口写着“江苏苏豪蚕丝生物技术研究所”,从这里我明白这是一个专业研究养蚕的地方。老师先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我们一个个有次序地坐下来,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蚕的故事——“嫘祖和蚕”。从中我明白蚕喜欢吃桑叶,会吐丝做茧,蚕宝宝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接下来老师带我们到养蚕的车间。里面好大,有很多的竹匾,我走近一看,原来这个就是我今天要交的朋友啊!它们穿着一件雪白的衣裳,经过多次蜕皮后,它们变得白白的、胖胖的,甚是可爱。它们趴在新鲜的桑叶上,享受着大自然给的馈赠,每一口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小心翼翼地捏起一个蚕宝宝,它的脚下却牢牢地黏着一片叶子,要使点劲儿才能把它们分开。原来,蚕的脚像个吸盘呀,它是那么的可爱!
从活动中我还了解到原来蚕有很多品种,而且每一个品种一生经历的也不同,做出来的茧也有各种颜色。
四(2)班 陈悦涵
指导老师 唐群益
蚕宝宝结茧的时候有很多种类,比如黄的、粉的、白的……后来我们穿上鞋套爬上一层小楼,里面的蚕宝宝居然结出了金色的茧。
后来我们到了博物馆,那里面把蚕宝宝的一生都讲解了一遍。在博物馆里,我们通过非常特殊的荧光灯,可以分清蚕蛹里面的蚕蝶是雄的还是雌的!
最让我感到有趣的就是“超级转转转”,那个活动是两个人一组,每人的纸杯里面有5个蚕茧,老师叫我们先找出蚕茧里的线头,然后将线头放在六边形的滚轮上面进行缫丝……转了好几圈之后,我好不容易把一个蚕茧给转完了,可是后面还有4个蚕茧,在后来一个半小时里,我们好不容易把所有的蚕茧都给转完了。
活动的最后,老师将我们抽出来的蚕丝都送给了我们,还给每个人发一些蚕宝宝,让我们除了体会缫丝的乐趣,还能收获把蚕宝宝一点一点养大的奇妙体验。
四(2)班 罗俞
指导老师 唐群益
终于来到了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喂蚕。我们排好队,先去采桑叶咯!很快到了桑树田,老师细心地教我们要采嫩嫩的桑叶给蚕宝宝吃。我开始仔细地一片一片地摘嫩绿色的叶片,心里想着:“可要好好地喂饱可爱的蚕宝宝!”很快我就采集了很多桑叶,飞快地奔向蚕宝宝的房间开始喂蚕。我把桑叶撕成小片,轻轻地放到蚕宝宝身边,蚕宝宝扭动着身体就开始大快朵颐。哈哈!这也太治愈了吧!我还勇敢地放在手上,它软乎乎的,冰冰凉凉的。它的脚像好多个吸盘呀,我想这就是它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在手心爬着,心里痒痒的,感觉好神奇!它会慢慢长大,然后吐丝变成蚕茧。
这么可爱的蚕宝宝居然有着这么伟大的牺牲精神,它短暂而热烈的一生令我佩服。
四(3)班 殷明煊
指导老师 秦梦璐
老师先和我们科普了蚕茧出丝量,我们都猜测可能是五米、十米,甚至一百米,但是老师告诉我们一个蚕茧可以抽出一千米的丝,一条蚕一生的价值都在这一千米上,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了解了蚕丝的知识后老师就开始教我们怎么操作缫丝,我们先用刷子把水里的蚕茧搅拌一下,然后再拿出蚕茧来找到丝头,然后将丝头搭在架子上开始抽丝。
我们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在抽丝,本来以为很快就会结束,没想到不停地转了一小时左右,抽完后我们将丝取下来然后用力地拉了几下发现很结实,明明一根丝很容易扯断没想到这么多真的很牢固,这更加让我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抽这么一个茧就花了我们这么多时间,那我们平时使用相关生活用品的时候会用到多少蚕茧呀!
四(4)班 史卢弘桢
指导老师 杨李
我们来到了喂养蚕宝宝的地方,还未踏入房间,一股清新宜人的桑叶香便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进入室内,只见两旁整齐地排列着架子,架子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标有序号的盘子,而盘子里则住着一只只可爱的蚕宝宝。这些蚕宝宝大小不一,有的粗壮如我的食指,有的则很细小。
起初,我对这些柔嫩的小生命心怀敬畏,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得知它们并无伤人之意,便勇敢地与它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老师还慷慨地分发给我们每人两片桑叶,让我们亲手体验喂养蚕宝宝的乐趣。在喂食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蚕宝宝只钟情于干燥的桑叶,对湿润的桑叶却敬而远之。它们的口器构造独特,只能沿着桑叶的边缘细细啃食,无法触及中间的部分,这一细节加深了我对蚕宝宝饮食习惯的理解。
这次我作为小记者去探秘蚕宝宝的世界,亲眼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还亲手给它们喂食,看它们怎么吐丝。这些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5)班 曹子珩
指导老师 赵雪芬
我们先来到养蚕大楼,蚕宝宝就生活在大楼的房间里。走进房间,我发现这里有许多竹匾,上面有桑叶,蚕宝宝长得有我的小指那么长,比我的小指细一点,刚看见它们的时候我的身上还有点麻麻的,感觉它们就是菜青虫。蚕宝宝趴在桑叶上,狼吞虎咽,仔细一听,还有“沙沙沙”的声音。有的蚕宝宝估计吃饱了,在安静地睡觉,有的扭在一起玩耍,想不到蚕宝宝跟小孩子一样,也是这么调皮可爱。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蚕是从桑叶的边缘一点一点把叶子吃掉的,我也知道了“蚕食”这个词语的含义,表示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侵占。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蚕宝宝的排泄物“蚕沙”可以做药品,还可以做枕头呢!这可真新奇,它可真是个宝。
四(6)班 陈晴奕
指导老师 李永清
江苏苏豪蚕种有限公司的唐经理给我们介绍了蚕的由来以及关于蚕的神话故事。然后,唐经理把我们带到了养蚕大楼,去看望蚕宝宝。我们穿上鞋套,以免将病菌带入房间,影响蚕宝宝生活。这里的蚕宝宝有大有小,还有的已经“爬山”成茧了。唐经理又给我们讲了蚕宝宝的岁数,蚕宝宝睡一次觉要22小时,睡醒之后就长大一岁。
回家前,我还在念叨蚕宝宝时,唐经理看出了我们的心思,送给我们每人一盒蚕宝宝,我们忍不住欢呼起来,大家可以继续和蚕宝宝做好朋友了。
四(6)班 焦清浩
指导老师 李永清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体验“古法缫丝”。我们看着工作人员熟练地拿起一个洁白如雪的蚕茧,轻轻放入热水中。蚕茧在热水的温柔包裹下,逐渐变得柔软。片刻之后,丝线的一端如同害羞的孩子,悄悄地探出了头。工作人员用刷子精准地挑起丝线头,动作轻盈而娴熟,仿佛与丝线之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
丝线被小心翼翼地缠绕在缫丝架的轴轮上。随着轴轮的缓缓转动,丝线如同灵动的舞者,轻盈地从蚕茧中抽出,连绵不断,纤细而坚韧。
小记者们怀揣着好奇与激动,跃跃欲试。当我亲手尝试挑起蚕茧上的丝线时,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门技艺的精妙与不易。我全神贯注地转动轴轮,眼睛紧紧盯着丝线,生怕出现任何差错。尽管一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终于成功地抽出了一小段丝线,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对古人智慧的钦佩。
四(6)班 徐天泽
指导老师 李永清
我们来到了缫丝的地方,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个茧子的丝有多长?我们在那猜了好久,有的人说10米,有的人说200米,还有的人说800米……这个时候,老师让我们自己实践一下,看看自己能用小纺车拉出多长的丝。老师给我们指导了使用纺车的操作流程,我便兴致勃勃开始缫丝,学做“小纺娘”。
我先用硬刷子在水中搅动,将茧子上丝头拉出来,将丝头放到纺车的轮子上,用手去转动转轴,丝线就一圈一圈绕在轮子上。一开始手生,还卡丝了,我喊老师帮忙处理后,我又开始转。有了之前失败的经验,我越转越熟练,好不容易转完了一个蚕茧,居然花了我半个小时。我看了看纺车上的丝,亮晶晶,银闪闪,太神奇了。老师问我:“现在猜猜,一个茧子的丝有多长?”我都说不准,只知道好长好长。老师告诉我们,一个蚕茧织出的丝至少1000米,最长的能达5000米,我们听了都惊呆了。
活动最后,老师把我们亲手织的丝送给了我们,还奖励我们一盒蚕宝宝,希望我们能继续当好“小纺娘”。
四(6)班 张钰涵
指导老师 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