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著名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先生九十五周岁诞辰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仰观与俯察:孙机先生的治学之道》(以下简称《仰观与俯察》)新书发布活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发布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主办,译林出版社、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古代舆服研究所联合承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院长陈煜、译林出版社总编辑张遇先后致辞,共同为《仰观与俯察》新书揭幕。扬之水、尚刚、黄正建、赵连赏、钟少异、霍宏伟、廉萍、王方等多位专家学者在回顾、讨论孙机先生治学方法、学术成就和高尚品格的同时,对《仰观与俯察》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陈煜在致辞中表示,孙机先生不但在断代史研究、古舆服研究、科技史研究、中外交流史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鉴定与研究、展览、学者培养等方面积极发挥着学术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对推动国博业务工作、学术研究的发展有赫赫之功。组织出版这部文集,既是纪念他对中国文博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奋斗创新,也想为后学提供一个可资借鉴、效仿的学术典范。
张遇追忆了孙机先生辉煌的学术历程,他指出,孙机先生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学术涉猎广泛,涵盖了古代器物、服饰、车马制度、断代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等多个领域,尤其在古代服饰研究方面贡献突出。孙机先生的治学精神广为称道,他坚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理念,有着广博的学术视野。
《仰观与俯察》是一本全面展现著名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学术生涯的文集。书中通过多位学者的文章和回忆,系统回顾了孙机先生在古器物鉴定、科技史、服饰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卓越贡献。这部纪念文集分为“孙机先生学术成就”“学术传承”“品评”“访谈”“回忆文章”五个部分,共收录文章四十一篇。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仰观与俯察》的学术价值及桥梁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立足于孙机先生曾深耕的唐代服饰研究领域,以《都兰吐蕃丝绸》为题,简要介绍了唐代吐蕃地区丝绸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吐蕃植桑养蚕的条件,并就联珠圈纹样的丝绸在边疆与内地不同的流行时间进行了细致论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正建认为,孙先生的学术研究有着资料充实、内容丰富、考证严谨、方法科学的特征。他希望将孙先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民众心目中的常识,让文物真正“醒”过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古代舆服研究所特聘专家赵连赏表示,孙先生有着很高的审美水平,他还会自己动手绘制线描图。他以孙先生对现代历史画的赏析,阐释了孙先生如何从画作中人物服饰的细微处发现问题,认为他在审美和结构艺术方面都处理得相当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钟少异梳理了孙机先生对军事考古的重要贡献。在他看来,孙机先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中国古代军事历史文物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孙先生代表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的汉代兵器专章及其他军事文物考证切入,并就孙先生对古刀剑佩带方式研究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孙机先生在军事考古方面的主要工作。
霍宏伟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仰观与俯察》的编纂情况。他从缘起、经过、收获三个方面,详述了这部书的成书始末、参与此书编纂的团队成员、书名与封面设计、全书梗概等相关内容,并对孙机先生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的精神表示敬意。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廉萍介绍了收录在《仰观与俯察》中的《文章薪火,道德渊源》一文。她谈到,《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填补了自己在相关领域认知的空白,这也是她了解孙机先生及其研究的缘起。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研究馆员王方通过回顾孙机先生的学术历程,总结了物质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服饰研究特点,对当下的古代服饰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古代舆服研究所所长扬之水向与会者展示了孙机先生手绘的若干名物图像,并以几封孙机先生撰写的信件为例,探讨了孙先生的治学理念与方法。
在自由讨论环节,孙机先生家属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天漫回顾了孙先生的治学习惯,讲述了整理孙机先生研究成果的重点与难点,希望这本带有温度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纪念文集可以传递到更多读者手中,也希望“仰观与俯察”这样的学术精神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会议最后,霍宏伟总结说,学者们的发言内容涉及服饰史、科技史、军事考古、孙先生研究方法、纪念文集编纂等方面,真情实感不时流露,令人动容。
孙机先生在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他强调,考古不仅仅是为了挖掘过去,还是为了让未来更好地理解历史,是为了创造新的文化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