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建构自主的跨媒介叙事理论体系

《跨媒介叙事研究》 龙迪勇 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衡正安

学者做学问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戍边垦耕,将学问做精做深;有的人擅长开疆拓土,创立属于自己的新领域。无疑,龙迪勇先生为学的方法属于后者。他长期致力于叙事学研究,对空间叙事学、图像学、图文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影响甚劬。他所撰写的《空间叙事学》以及这本《跨媒介叙事研究》,均为国内首部空间叙事和跨媒介叙事方面研究的学术专著。龙迪勇的这部《跨媒介叙事研究》专著,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研究的新路,对拓展叙事学的疆界、丰富叙事学的内容,对指导跨媒介叙事文艺创作实践,乃至对当代文艺创作与方法创新,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叙事学是法国艺术学理论家托多罗夫于1969年首先提出的,该理论是在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龙先生长期致力于叙事学方面的研究长达30余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在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地位。这部《跨媒介叙事研究》,是以文学、图像、音符等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的理论,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内外第一部“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最新理论专著。全书由自序、导论、正文和后记等五部分组成。自序简要地介绍作者走上学术研究的过程,高度概括了跨媒介叙事在东西方艺术史上存在的普遍现象,以及在“跨界思维”思想的指导下,所从事的空间叙事、跨媒介叙事研究,还“剧透”了下一步将开展艺术叙事研究的计划。导论是对本书高度的概括和纲领性的阅读引导,提出了跨媒介叙事的三种类型,一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模仿;二是空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模仿;三是时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之间的模仿,阐述了跨媒介叙事的具体方法,从跨媒介叙事之初的“陌生化”到具体的“前推”和“主导”做了简要的表述,最后,将三种类型之一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作了理论的阐述和作品分析,对其他两种类型的研究提供的作者之前研究成果的文献参考路径。正文部分共有十五章,从跨媒介叙事的本质开始,到以詹姆斯·乔伊斯小说为代表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为终,此间涉及到东西方艺术的文学、音乐、建筑、戏剧、雕塑、绘画和诗歌,等不同的文学艺术媒介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跨媒介叙事研究广阔而系统的学术世界,夯实了跨媒介叙事研究的理论大厦。

跨媒介叙事理论,不仅具有深刻、严密的理论体系,还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代艺术的创作、创新和艺术评论之所以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现代艺术理论的支撑,各种媒介的发展与创新严重地缺失现代理论的指导和遵循,均处于自发阶段。我们看到古今中外诸多不同媒介如艺术、艺术语言的发展和创新,都不自觉地遵守着跨媒介叙事的原理。如诗与画的相互融合和影响,即我们经常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跨媒介理论工具的指导下,其内在规律就显得非常的清晰:这种现象并不是要求诗和画的并立存在,而是诗中有画但还是诗,是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但还是画,只是画面中有诗的意境。跨媒介理论不仅适合于诗与画、诗与书等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在同一艺术语言的创新中,也符合这一原理。如中国书法到明末清初的式微,继之而起的碑学兴起就是一种跨媒介融合的范例,其目的是拯救帖派的衰落,其方法是在扩展书法的边界,扩大书法艺术语言的丰富性。晚清之后书法的碑帖结合也是如此,是将碑的元素参入帖学之中,将碑的美学优势融入帖学范畴。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碑不仅仅是魏碑的书写形式简单的加入,而是将碑学,其实质是宋代以来金石之学的审美思想和元素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如帖学书法的二维空间“错位”于金石学中三维空间意像,以及增加其金石气等,结果是前者还是帖学的范畴(行草书体系之中),后者仍然是书法而不是金石之学。这种现象就是书画艺术语言达到边界(俗称结壳)之后,使其无法表达或无从表达自己的理想审美之时,可以借助其他媒介或艺术语言扩大自身语言的不足和界限,延展这种语言的审美能力,增加其丰富性和深刻性。

长期以来,文艺创作、创新和评论缺少现代文艺理论思想的指导,特别是当代艺术领域的创新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乱象丛生。跨媒介叙事理论的构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体系,而且也为不同媒介、不同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工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而这也应该是目前跨媒介叙事理论在文学和艺术研究中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