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发布

江苏老龄人口“大数据”出炉

60岁及以上老人首次突破2000万

截至2023年末,江苏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89万人,首次突破2000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573万人,占比18.4%;高龄长寿老年人越来越多,全省百岁老人达8683人……10月28日上午,《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省民政厅副厅长邱泽森表示,分析全省老年人口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二是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化特征明显,三是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四是低龄活力老人社会参与需求强烈。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截至2023年末

《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4年)》

常住人口总量8526万人

较2022年增加11万人

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89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24.5%

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73万人

占比18.4%

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

最多的五个设区市

南通市255.9万人、徐州市219.36万人

盐城市218.01万人、苏州市206.47万人

南京市181.05万人

江苏有百岁老人8683人

南京市519人、无锡市636人、徐州市974人

常州市544人、苏州市956人、南通市1489人

连云港市351人、淮安市354人、盐城市861人

扬州市510人、镇江市349人、泰州市580 人

宿迁市560人

老年人口抚养比提高

老年人口抚养比也称为老龄人口抚养系数,是指常住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周岁)之比。

近三年,江苏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从2021年末的5806万人,下降到2023年末的5796万人,减少10万人;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21年末的1450万人,上升到2023年末的1573万人,增加123万人;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21年末的24.97%,上升到2023年末的27.14%(高出全国4.64个百分点),上升2.1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反映了社会老龄化的程度加深,意味着每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更多的老年人,对全省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苏人口老龄化程度如何? 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较上年增加115万人

今年是江苏连续第16年发布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报告》介绍了截至2023年底的全省人口老龄化数据信息。

邱泽森介绍,江苏人口老龄化进展呈现出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化区域分化特征明显,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低龄活力老人社会参与需求强烈等多个特点。

如从户籍人口角度看,截至2023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850万人。其中,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0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4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9.6%;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07.89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5.07%。

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2023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2.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全省老年人口总量迅速增长,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较上年同期增加115万人,增量首次突破100万人。

哪些城市老年人数量最多? 南通、徐州、盐城等老龄化程度高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中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1%,则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2023年末,全省13个设区市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首次全部超过14%。”邱泽森表示,苏州是全省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市,2023年末老年人占比也达到了14.31%,也就是说,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了中度以上老龄化社会。

全省老龄化区域不平衡,从常住人口上看,苏中、苏北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苏南地区。全省老年人抚养比不断攀升,达27.14%。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意味着每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更多的老年人,对全省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报告》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五个设区市为南通市、徐州市、盐城市、苏州市、南京市,分别为255.9万人、219.36万人、218.01万人、206.47万人、181.05万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比最高的五个设区市为南通市、镇江市、泰州市、扬州市、常州市,分别为34.6%、31.22%、29.45%、28.75%、28.64%。

全省百岁老人有多少? 8683人,较上年增加451人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高龄长寿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全省百岁老人达8683人,较上年增加451人。

全省60—69岁户籍老年人口1030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50.41%,老年人口的增长仍以低龄老人为主,意味着老年再就业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全省60—69岁低龄老人就业率为30.41%。总体来看,老年人就业的机会有所增加,自身养老的经济能力在不断增强,日益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者。

江苏为老年人做了什么? 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统筹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省1051万人,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至人均208元/月,高于同期国家标准一倍以上;全省成功创建55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数量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一直以来,江苏多措并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邱泽森指出,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老龄工作高度重视,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老龄事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全方位、多维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提质增效,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持续提升全省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比如,截至2023年末,全省基本医保参保人数8133.34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省人大常委会出台《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法治化推进,全省提前实现长护险制度所有设区市全覆盖。全省25万名低保家庭老年人、18.5万名城乡特困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

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在业养老机构2235家,设置机构床位40.8万张;累计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4万户;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运营各类老年人助餐点8000多家,为330万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强化居住区配套规划建设,2023年全省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