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南京眼

南京规划建设9个滨江公园

贯通滨江公共慢行空间

南京如何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近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全文公布。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形成“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的市域网络化生态安全空间结构,到2035年,滨江生态岸线占比不低于70%。南京建设9个滨江公园,贯通滨江公共慢行空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丹丹

形成“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生态安全空间结构

南京规划形成“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的市域网络化生态安全空间结构。

一带:长江绿色生态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形成市域生态空间网络主轴。沿江两侧城镇集中建设区除港口码头用地外,新建地区控制30~50米绿色开敞空间,非城镇集中建设区结合两侧防护林建设绿带和湿地公园。

十片:包括止马岭、池杉湖—滁河湿地、平山—冶山—金牛湖—峨眉山—白马山、老山—九峰山、紫金山—玄武湖、牛首山—云台山—西横山、青龙山—大连山、方山—秦淮河湿地、石臼湖、固城湖—花山—游子山—东庐山—无想山10片生态功能片区。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保育,统筹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促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服务融合发展。

两环:绕城公路沿线绿环和绕城高速沿线绿环。城镇集中建设区内绿环两侧绿色开敞空间宽度不小于50米。

多廊:依托秦淮河、秦淮新河、滁河水系廊道及沪宁高速、宁宣高速、宁杭高速、宁连高速、宁洛高速等绿化防护带,构建多条市域生态廊道,兼容旅游休闲、基础设施等用地。以其他水系、道路绿化防护带为依托,构建次级生态廊道,结合公园、绿道及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亲近自然的绿色游憩空间。

此外,南京规划自然保护地22处,包括自然保护区1处、地质公园2处、森林公园7处、湿地公园9处、风景名胜区3处,面积为496.58平方千米,占市域总面积7.54%。

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59.1亿立方米;到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全市水域空间保有量(河流、湖泊、水库面积)不低于549.20平方千米,全市林地保有量不低于750平方千米。

近期在长江洲岛岸线、石臼湖—固城湖、青龙山—黄龙山—汤山、牛首山—云台山、九峰山—老山等5个重点区域集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

入江支流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

如何保护长江生态?在长江水环境治理方面,依法划定河道、湖泊、水库等空间管理范围。严禁围垦占用湖泊、湿地,严禁违法占用河道,加强长江水环境治理,入江支流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优化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清理和整顿沿江排污口和重污染企业,严格限制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保护长江大堤防护林以及沿岸幕府山、燕子矶和栖霞山等山林植被,加强沿江景观生态林和农田林网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加强长江江滩及通江河流、湖泊等重要湿地保护,对长江、石臼湖、重要河口、饮用水水源地湿地、重要城市湿地等地区的退化湿地实施生态修复治理。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沿江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8处,做好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

全面修复清退、腾退的岸线,提升岸线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岸线功能布局,其中长江三桥至长江二桥之间以生活、生态功能为主,重点打造开放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彰显南京滨江城市形象和活力;外围岸线以生产功能为主,结合城市功能布局集中、集约发展港口和制造业功能。

建设9个滨江公园,展现大江风貌

在沿江产业转型上,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千米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结合沿江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重化工等污染企业的产业升级改造、清洁化改造或搬迁改造,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洲岛建设管控,严格控制长江洲岛开发建设,确保行洪安全。江心洲应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科学制定防洪应急预案,确保防洪安全。在保护好洲岛湿地和绿色空间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江心洲和八卦洲的规划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新生洲、新济洲、子汇洲、新潜洲、潜洲等洲岛以生态保护为主,原则上禁止新增建设用地。

在沿江空间特色塑造上,重点建设河西鱼嘴、欢乐滨江、绿博园、绿水湾、宝船遗址、江北新区定山、下关、上元门、幕燕风貌区等滨江公园。保护滨江与城市联系的生态廊道,严格控制灵岩山—八卦洲—长江、老山—三桥重要生态廊道,秦淮河、七里河、滁河等多条城市滨水廊道。除港口、客运码头岸线以外,滨江道路和长江之间原则上控制为绿色开敞空间,有机融入文化元素。

保持沿江山体轮廓线完整,构建若干以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为代表的特色地标,增强滨江景观标识性。加强沿江风光带交通可达性,结合公交系统、慢行系统、水上游船、公共停车场等实现快捷换乘。贯通滨江公共慢行空间,串联主要公共活动节点,提升滨江地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