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
《云中君和大司命》是国画大师傅抱石于1954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傅抱石是以郭沫若写的《屈原赋(今译)》为蓝本,创作了《九歌图册》及两幅同名的《云中君》。2016年6月5日,艺术大师傅抱石巨作《云中君和大司命》现身保利春拍,以1.6亿元起拍,竞价迅速过两亿,最终以2.3亿元成交。下面笔者就以这张《云中君和大司命》做例子来说明傅抱石在人物画和山水画上的卓越成就。
先讲傅抱石先生的人物画,从人物画引到这张《云中君和大司命》,作为一个突出的例子,作为一个非常卓越的代表来阐释叙述。傅抱石先生主要工于人物画,许多人不知道他在很小的时候对人物画就有过精研。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写过一篇文章,就是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顾恺之是人物画大家,是东晋时期现存最早的知名画家,有作品存在的一个画家。
在顾恺之之前当然还有许多画家,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的绘画样式,但是顾恺之可以,因为顾恺之有《女史箴》在大英博物馆可以考察到,尽管这幅画是唐代的摹本,但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大致面目。在国内的博物馆也有《洛神赋》这样的一些作品,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他人物画上的这种风采,这些都是宋代的摹本,同时也能够见到他的补景,因为《洛神赋》后面是有许多补景的,这些补景在画史上讲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不成熟,他甚至“水不容犯,人比山大”,人画得比山还要大,水中间不能游船,从比例上来讲是不成熟的。
但设计上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已经出现了,山水画真正的成熟期应该是在唐以后的五代,这个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实实在在地完备起来。在这之前已经有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吴道子、王维,都是山水画的名家,但是他们的山水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李思训式的,因为他有将军的官衔,所以称之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他们的绘画样式是一种勾填式的,拿线条把山的轮廓勾出来,然后用颜色填进去,画的大部分是青绿山水,甚至金碧山水,用金再复勾,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我们现在也没有真正可考的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的画,故宫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这样一种画法,我们从《游春图》的面貌可以想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的面貌大约就是如此,这是唐代山水画的第一种风貌。
第二种风貌就是王维式的,用墨线勾勒以后,用水墨去渲染,这是第二种方式。但非常遗憾的是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也不可见了,以前在印本上、在书籍图书上、在画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幅雪景的山水,这幅山水传说是在日本,但是现在在什么地方也无可考。
到了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就完备了,中间有一个标志就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出现,大家都知道山水画是用各种皴法的,北派用斧劈皴,大斧劈、小斧劈;南派用披麻皴,短披麻、长披麻。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画法,比如像倪瓒的折带皴、郭熙的云头皴,皴法的出现是中国山水画完备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