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关注

革命后人相聚上海交大,讲述父辈峥嵘岁月

中共中央华中局原宣传部部长,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彭康之子彭城观展

罗维道将军之女罗愤(左二)接受联合采访组采访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之子施小平和妻子杨仲伟

扫码看视频

“日本兵一点防备都没有,一下子就被打死打伤好多。经过那次袭击,南京城里的日军全乱套了,还以为中国军队大部队攻到城边了,那阵子吓得不行,整天提心吊胆的。”讲述新四军十八勇士奇袭麒麟门的那场战斗时,罗维道将军的女儿罗愤满满自豪感。

11月1日上午,“红动沪盐”新四军革命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拉开帷幕,众多新四军老战士亲属代表应邀来到现场。联合采访组采访了部分新四军后代,通过他们的讲述带领大家重温革命故事,追寻先辈足迹。

联合采访组 姚梦 姜振军 顾善济/文 刘畅 袁俊帆 杨毅/摄

“父亲是学者、战士、教师”

1901年8月,彭康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双源村南岭下的一个耕读世家,幼时聪颖好学,一边在祖父开办的家塾接受启蒙教育,一边帮助家里劳动。后来,得到家族宗祠赞助,赴日本求学。

“1927年11月,父亲修完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全部课程并参加考试,因受进步思想影响,放弃在日本的学位和毕业证书,与进步青年一起毅然回到上海,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斗争中。第二年就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85岁,但彭康之子彭城讲起父亲的故事依然精神抖擞。

1930年,彭康与鲁迅、郁达夫等51人共同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为领导成员之一;当年4月,为掩护同志,彭康被叛徒出卖,在上海英租界被巡捕逮捕,被指控“意图推翻国民政府,组织暴动,进行违反三民主义的宣传”等罪名,被判有期徒刑7年。

“在狱中,父亲带领狱友进行顽强斗争,通过绝食获得了读书学习的权利,同时利用相邻牢房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革命理论知识,利用放风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彭城说,父亲出狱后,经过考察恢复了党组织关系。1940年5月,被任命为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书记;10月,他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部长,并参与开辟根据地、协助刘少奇进行党建和文化建设工作,组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为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有关人士表示,彭康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领导者。在他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苏北、苏南、苏中、淮北等相继兴办了文化协会及各类文艺社团,编辑报刊、出版书籍、组织进步文艺演出活动,用各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励广大军民奋勇抗日杀敌。

1952年,彭康调任交通大学校长,1953年兼任党委书记;1956年—1958年,主持交通大学部分西迁,完成西安交通大学筹建工作。“当年西安的物质环境不如上海,当时有人劝我父亲留在上海,但他坚定地表示:我应该去西安。”彭城说,“父亲是一名学者、战士、教师,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新四军十八勇士奇袭南京城

当天的活动现场,新四军老战士罗维道将军之女罗愤以亲历者的身份,再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战火中出生的孩子》。

故事的主角就是罗愤和她的哥哥罗韧,他们都出生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我哥哥出生在东台,我出生在盐城,一路跟着父母南征北战。”虽然出生后20多天就跟随父母离开盐城,但罗愤对这方红色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罗愤告诉联合采访组,父亲罗维道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后,留在湘赣边区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直至1937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作为老红军、新四军老战士,罗维道将军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但爸爸生前并不愿多说自己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罗愤只能想出各种办法,一点一点从老爷子那里发掘史料,并悄悄记录在纸片上,后来整理成书《我只是一个兵》。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南京麒麟门大捷。

1938年秋季,国民政府制定了“袭击南京、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并将“袭击南京”的战斗任务布置给了新四军。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上级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罗维道。接到任务的罗维道立刻带警卫员化装侦察,详细记录下沿途日军的情况,来到南京城中山门时,发现只有四个日本兵和十几个伪军站岗。罗维道暗暗盘算,思索对策,回到部队后,立刻仔细制定出作战方案。

“第二天,我父亲从部队精心挑选出17名精干战士,由自己率队,组成一支18人的小分队,每人佩带一把20响的快慢机,皮带里侧装着40发子弹,把脸抹黑,装扮成送石灰进城的苦力。”罗愤思绪飘飞,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战士们从茅山来到南京城郊,在城外交通站有人准备了6辆板车,板车上装满生石灰。战士们依照计划来到紫金山脚下的麒麟门,骗过站岗的伪军,而在不远处的一个大操场上,三十多个日本兵正在训练,那些枪都架在操场中间。罗维道沉着冷静抓住战机,趁敌不备下令开火,日本兵死伤三十多人,而我军无一伤亡。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罗愤说,那时南京城里的老百姓纷纷传说,新四军打进南京城,赶走小鬼子的日子不远了。十八勇士奇袭南京城的壮举也得到新四军的嘉奖。

“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发脾气”

今年的6月29日,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就在6月25日,施老的儿子施小平、儿媳杨仲伟专程来到盐城,向新四军纪念馆捐赠《施平文集》。这套用百年历程绘就的华彩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人生哲学,读后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施平原名施尔宜,1911年11月生于云南大姚县,中学时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26年在昆明投身大革命,1931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施平领导杭州全市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施平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进入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施平曾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施小平说:“父亲常说自己是一只‘小小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施老一生豁达平和,对教育抱有深厚的热情,对于子女从不说教或灌输大道理,而是引导孩子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细心观察与明辨是非。

在施小平眼里,父亲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他总爱拿着相机,捕捉身边的美好。“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发脾气,我与他如此亲近,却从未见过他与谁红过脸、大声争吵或斥责他人。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个不是装出来的,他一生都是如此。”施小平感慨万分,“或许,这正是父亲长寿的秘诀所在。”

红色笔记

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草房子景区综合管理部部长曹璐:作为一名文旅集团的基层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红动沪盐”新四军革命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中,与新四军后代一同追寻先辈的足迹,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通过罗维道将军的女儿罗愤的讲述,我仿佛亲历新四军十八勇士奇袭麒麟门的壮举,感受到那场战斗的激烈与英勇。彭康之子彭城的回忆,让我对彭康的一生有了更深地认识,他不仅是学者、战士、教师,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

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工作的指南。在日常工作中,我会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为每一位游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让他们在参观中感受到盐城人民的热情和友好;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盐城的革命历史,需要时准确无误地向游客传达历史信息,让他们对盐城的红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保持景区的整洁和秩序,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展览,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确保游客的安全,防范各种安全隐患,让游客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景区文化魅力。

在基层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要让每一位游客都能从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深知,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我将继续在我的岗位上,用我的行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