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推出公益课堂、青年夜校等,不仅可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居民学技能、涨知识、拓展社交。但由于优质课程和师资成本高、居民都要上班或带娃、集中上课难度大等客观原因,公益课堂的实际运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课程不对居民胃口没人报名、上课时间随意调整、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
如何兼顾价格惠民与课程质量,并探索出可持续化的良性模式,是最大难题。早在2010年,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推出“智惠·旺庄”公益培训班,经过十多年探索,如今30个课程,学员名额全靠抢,而晚间课堂每节收费2元,一放出名额就被年轻人和上班族“秒光”。一个街道的公益培训课,为何如此火爆?
陈敏
问需于民
教师和学员“双向约束”
“2元1节的养生课,无锡中医医院专业医生来给你上课,教你怎么科学吃、怎么合理运动,不要太香哦!”“这课就是给我们亚健康人群提供的,我还特别设置了抢课闹铃。”应辖区居民要求,今年秋季新开的中医养生课可谓“一课难求”,每周二晚上6点半到8点,旺庄街道文体服务中心303会议室内,满满的都是年轻人。
问需于民,是公益培训班受欢迎的首要原则。街道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人严晓芳表示,2010年推出“智惠·旺庄”公益培训品牌的目的就是让居民提需求,政府来匹配资源,让文化活动更得民心。这一传统保留至今,每年年初,文体服务中心都会根据上年度课程反响情况和今年新课资源,开展一次课程问卷调查,投票多的课程才能出现在新学年新课表上。
当然,课程受欢迎是一回事,而课上得好不好,还受到教师水平、学生参与度等影响。旺庄街道的做法是:对教师和学员提出“双向约束”。对教师,课程大纲必须提前给到,期末学员到课率必须超过70%,否则第二年该课将直接被取消;对学员,白天课程免费,晚间课程收费每节2元,3次无故缺席将被永久取消抢课和上课资格。
“全能班长”
管纪律更管学习进度
“下雨,路上有点堵车,马上到!”“刚吃完晚饭,从家里走过来了!”
11月1日晚6点多,在街道文体中心108教室,作为班长,高海珍阿姨第一个到,开门、开灯,独自练了一套动作后,有学员陆续抵达,她便热心给学员“一对一”纠正动作。看到授课老师来后,她又忙着在微信群里询问没到学员的情况,虽然天有点冷,但学员们学习热情很高,个个在群里“冒泡”。
目前,街道所有公益培训课均设“全能班长”。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周焰直言,“全能班长”在公益培训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大多由年轻略长些、技术略强些、时间略空余些的优秀中老年学员担任。
提供舞台
比赛演出给足成就感
今年8月,“繁花绽盛世 新韵颂华章”旺庄街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上,对街道2023年优秀参演团队集中颁奖。记者发现,太极拳、舞蹈、民乐(葫芦丝)等获奖团队成员,大多都是公益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周焰直言,提供舞台让学员“发光”,既给足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热情,也为街道文化事业提供源头活水。
在旺庄街道,每年一场专属于公益培训班的成果演出是传统项目。“别人的晚会缺节目,我们街道是根本挑不过来,还要‘竞技’上台呢。”周焰有些凡尔赛地感慨。
据悉,“智惠·旺庄”公益培训班已常态化开设14年,累计开办过民族舞、肚皮舞、太极拳、古筝等超百门课程,受众覆盖老中青少全年龄段,受惠人次超50万人次。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张磊表示,问需于民、居民自助、班长辅导、演出评优……公益培训课已探索出了一条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打通街道层面文化惠民、公益培训、群文演出的文化事业内循环。